正文 話到嘴邊透心涼(2 / 3)

趙匡胤的事業成功了,披上了龍袍,坐上了龍椅,創下了大宋基業。不過,龍椅是坐上去了,但這把椅子是不是牢靠,那就要看他的陰謀是不是做到了萬無一失。“陳橋兵變”後,趙普替趙匡胤思考的是如何使他坐穩這把龍椅的問題了。因此,趙普又一次為趙匡胤精心策劃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實現了“釋兵權”、消隱患、穩皇位的目的。在這出戲裏,趙匡胤是主角,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宿將是配角,而老謀深算的趙普臉都沒露一下,過程與結果卻全在他的頭腦與手掌之中,他是導演。

趙普的命運是與趙匡胤的陰謀共沉浮的,因為他是趙氏奪人江山陰謀的直接策劃者、參與者與落實者,他是趙匡胤肚裏的“蛔蟲”,他懂得趙匡胤的構想與企圖,了解他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與陰暗麵。趙氏之所以能夠奪取江山,是其武功、魄力、運氣與趙普智慧強強聯合的結果,沒有趙普,趙匡胤的文韜武略,或許會以另外一形式出現,其結局是另外一番景象也未可知。

像趙普這樣的奇才,在主子心裏常常隻會有兩種狀態,一種在功業完成之後,一方麵擔心對方抖自己的老底,另一方麵擔心對方功高蓋主,於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種當成創業與守成的核心智囊,萬事依賴,信任有加。趙匡胤是一個善於規避風險、尊重人才的梟雄,他一般不會以流血的方式收拾功臣,以免授人以柄,節外生枝;趙普雖然陰險毒辣,但“無毒不丈夫”,成大事者就要關鍵時刻狠得下心、下得了手,趙普的一貫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有奇效。何況,無論現在抑或今後,自己還得多多倚仗他,唯一的要求是趙普無條件地忠於自己,而這一點趙匡胤有絕對把握,他對趙普是放心的。

如果說趙普策劃的“陳橋兵變”讓趙匡胤奪取了天下,那麼“杯酒釋兵權”就讓趙匡胤坐穩了江山。因此,趙普的目標不久也實現了,四年左右的時間,他就由一個小小的掌書記,先提拔為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後提拔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實現了他先幕僚再朝官、先家奴再大臣、先幕後再前台的飛升,成了地位顯赫的宰相。但是,作為百官之首的宰相,趙普有些事也確實做得有點離譜。比如,皇帝最恨部下專權結黨,但趙普推薦的幹部,皇帝如果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連續上書,“嚐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複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複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皇帝哪裏是“悟”,他是對趙普這種自私而又任性的行為無可奈何,服了你了。比如,皇帝忌諱部下與外國有私交,趙普卻偏偏收了人家吳越王錢俶十瓶“瓜子金”,又恰好被趙匡胤撞見,你說有多難堪;比如,皇帝擔心大臣架空皇權,規定宰輔大臣之間不得通婚,趙普卻與樞密使李崇矩結成兒女親家;比如,國家禁止私販木材、私購土地,他卻私買木材修建豪宅,私購土地擴充房產,明知故犯。其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事更是不勝枚舉。

開國之際,正是整肅政治、打擊奸佞、澄清天下、塑造清明政府形象的關鍵時期,他趙普無視朝廷威嚴,無視領導幹部形象,無視時代潮流,置皇規國法於不顧,簡直倒行逆施,罪大惡極。如果數罪並罰,削官籍沒、發配流放是起碼的,就是殺頭索命也不為過。然而,趙普是誰?他是趙氏王朝得以建立的功臣,是趙匡胤肚裏的“蛔蟲”、陰謀設計師啊。何況,對於趙匡胤來說,趙普是與自己“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贓”的“戰友”,是認過宗族的“打虎親兄弟”,是一條藤上的蚱蜢,唇齒相依,趙普沒了,趙匡胤遇大事同誰商量去呀?有他這膽量的,就沒他這計謀;有他這計謀的,就沒他這老辣;有他這老辣的,就沒他這果敢;有他這果敢的,就沒他這周密;有他這周密的,就沒他這運氣。所以,他違反禁令、中飽私囊,皇帝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結交錢王,私通外國,皇帝隻是酸不溜秋地嘟嚕兩句:“他(吳越王)還以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們這些書生決定的”;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皇帝也頂多隻是設個副宰相分點權或稍稍降職而已。趙普心裏有底,隻要不謀反,其他可以隨心所欲,皇帝既不會抄自己的老底,也不會取自己性命,這與感情無關,利益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