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長論短
作者:晏建懷
對於趙普,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半部《論語》治天下”,認為他是書讀得少而精明強幹的傑出代表。趙普的確沒讀過幾天書,《宋史·趙普傳》說:“普少習吏事,寡學術”,意思是他鑽研的是處理事務的技巧,擅營謀、工心計,不喜歡啃書本、掉書袋。及至他當了宰相,趙匡胤還常常勸說他多讀點書,於是浪子回頭,“晚年手不釋卷”。去世後,人們驚奇的發現,他在家裏日夜閱讀的,隻不過是一本薄薄的《論語》而已。
既然可以把“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理解為人們對他活學活用、聰明能幹的讚美之詞,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朝廷內外譏笑他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反對之聲。事實也如此,他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代,其名聲都不敢恭維,他鑽營取巧、專橫跋扈,同事們對他很有意見,“普為政頗專,廷臣多忌之”。清代王夫之在《宋論》中評價他“阿附朋黨,傾危善類”、“密謀行險,戕害天倫”,說他是個“不仁之人”。這樣一個不講團結而又品格低劣的人,怎麼還能穩坐釣台、三登相位呢?怎麼還能榮貴一世、高位善終呢?
趙普進入權力核心,走的不是科舉正道,而是先做幕僚,再做朝官;先在幕後,再至前台,有一個“潛伏”到公開的過程。他先被後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招聘為從事,因為參謀得好,劉詞臨終向朝廷推薦了他,被宰相範質安排到當時還是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軍前效力,任軍事判官,成了趙匡胤的一名參謀。參謀參謀,有事則參,無事不謀。對於有才能者,主人往往與他有商有量、倚為智囊,對於無能或還沒表現出潛能者,那就隻能做些備馬扶鞍、打點家務的小事了。不過,是金子,總會閃光的,有能力的人,做小事也能做出大出息來。當時,周世宗用兵淮上,趙匡胤攻下了滁州(今安徽滁州),戰亂之際,趙匡胤父親趙弘殷卻在滁州一病不起,這個節骨眼上生病,那不是添亂嗎?真讓趙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趙普善解人意,見事做事,侍湯送藥,極盡殷勤,使趙老太爺和他們一家子都非常感動,趙老太爺還把趙普當成自己家裏人看待,“宣祖臥疾滁州,普朝夕奉藥餌,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從此,他融人了趙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進入了趙匡胤的視野。
如果說照顧父親讓趙匡胤注意到了趙普,那下麵這件小事,就可以說讓趙匡胤對趙普刮目相看了。趙匡胤攻下滁州之後,抓獲了百多名盜賊,準備推出午門,就地正法,趙普懷疑這些抓獲的盜賊中有無辜者,勸趙匡胤重新審訊一番,通過審訊,其中果然有許多無辜者,趙普此舉,挽救了許多活生生的生命,參謀參到了關鍵處、點子上。這事說明他不僅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還能對領導的工作做到查漏補缺、及時提醒,而這些特點,正是一個好參謀必備的素質。不久,趙普就成了趙匡胤的掌書記,即機要秘書,進入了趙匡胤的核心決策層。
趙普為趙匡胤立的頭功便是幫助他策劃了“陳橋兵變”。在驚心動魄的“陳橋兵變”中,無論是開頭的契丹南侵、後漢加入,還是將領們有組織的集中勸進,乃至後來的“禪讓文書”、“黃袍加身”,無一不是精心策劃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趙普出主意,想辦法,勸說趙匡胤權衡利弊、下定決心,同時斡旋上下、鼓動將領,采取了一係列的舉措,風聲鶴唳之間,政變穩妥而相對溫和的進行,使這一奪人江山、改朝換代的驚天之舉,以不損一兵一卒而和平過渡。能在驚濤駭浪中掌舵,不能不說,趙普作為一個地位低下的幕府人員,不但具有把握全局、運籌帷幄、協調和平衡各方關係的能力,而且具有領會領導意圖並把領導的意圖轉化為堅強行動的執行力和落實力。
然而,在家天下時代,謀人錢財已屬不義之圖,奪人江山則是不法之舉了,更何況人家周世宗屍骨未寒、孤兒寡母可憐楚楚,都是需要挑戰法律與良知底線的。這種逆國法、背綱常、無道德的行為,誰才是最能夠直接麵對、悉心商討、堅決執行而又讓人放心的對象呢?當然是最可靠的身邊人,可見趙匡胤對趙普的信任已經到了元以複加的程度。但同時,趙普在上下疏通之際,當然還要時而唱白臉,時而唱紅臉,時而威逼,時而利誘,動之以情,曉之以利。總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趙氏家族,趙普幾乎對任何人都是六親不認、不擇手段的。這說明,從一開始,趙普選擇的就不是一條“賢臣”之路,因為賢臣需要以學問、胸懷、道德為基礎,以忠於皇族、服務百姓為依歸的,而這些恰恰是趙普的性格弱點。趙普既然無法走上光明正大的路子,那就隻有走陰謀詭計、鑽營取巧之途,他要發揮其擅營謀、工心計的特長,像“蛔蟲”一樣,鑽進領導的陰謀,鑽進陰謀的核心,成為陰謀不可或缺的智囊、幫凶,於翻江倒海、驚心動魄處顯神算、建奇功,來實現一步登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