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read.tw
羅貫中、馮夢龍共同完成的《平妖傳》(又名《三遂平妖傳》),講述的是宋朝初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北宋仁宗慶曆年間貝州王則起義被文彥博討平的故事。最初由羅貫中寫了二十回,之後馮夢龍又加了二十回,羅貫中的原貌遂不可得。現在的這本長篇《平妖傳》是對這個古典神話故事的改寫,也是對羅貫中、馮夢龍和《平妖傳》的另一個
《長物誌》為明代士人文震亨撰。文氏出身世家,其曾祖文徵明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為“明代四大家”,以書畫詩文名世。文震亨家學淵源,學養深厚。除傳統學問外,於音樂、造園都有精深研究,前人評價他“長身玉立,善自標置,所至必窗明幾淨,掃地焚香”。《長物誌》就是他造園經驗的典範之作。
收錄了《二十世紀太平洋歌》、《賦示校員及諸生》等詩詞
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選錄曆代筆記小說和其它著作中的有關男女之情的故事編纂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小說主人公文素臣是美德懿行的化身,作為道德的楷模出現。他孝敬母親,厚待晚輩,對朋友重義氣,對弱者加以救援,諸多美德自始至終完美地在他身上體現出來。文素臣還自覺地承擔起代天宣化的使命,勸綠林好漢棄惡向善,勸風塵女子懂得廉恥.清代乾隆年間,是長篇通俗小說成批出現的鼎盛時期。其中篇幅最長的一部,就是這部夏敬渠的《野叟曝言》。
《珍珠舶》,(清.鴛湖煙水散人著 乾隆文光堂本)書寫男女私情,世風淫亂,禪室藏龍,閨內臥虎,金屋藏嬌,叔嫂亂倫。靜觀奇情豔態,笑看千古風流。
中國姓氏來源比較複雜,有以國為姓的,有以封地名為姓的,有以官職名為姓的,有以諡號為姓的,等等。一些姓氏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本書主要采用《百家姓考略》。詮釋《百家姓》,是一件比較費心的事情,因為注本較多,對筆者的詮釋思維和模式是一種啟迪,但同時也是一種束縛。本書在吸收眾家之長的基礎上,在一些大姓的後麵附
青春,不僅僅是年齡的闡述,而是人生一種精神狀態。 青年時期可以有青春、中年時期可以有青春、耄耋之年仍然可以有青春。 青春,歌頌友誼、歌頌事業、歌頌成長、歌頌艱難困苦、歌頌奮進;更加多的是歌頌花草陽光、歌頌一種心情、歌頌我們生命中的愛和恨;還有亙古不變的情愛……。 記得我十幾歲,下鄉在山區,有一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許,不願做官。北宋末年大變亂發生,他經江西逃往兩廣,在嶺南流落了一個時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時間很短,長期隱居在江湖之中,被稱為“天資曠逸,有神仙風致”的詞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閑適的生活。
本書是清末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力作,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堪稱一部劃時代的作品。該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係,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施琅之子施世綸知人善任、不畏權勢,為民除害的故事。
大唐弘道年間,從總體的情況上分析,國家是比較太平地;既沒有什麼突如其來的地震海嘯,黃河也沒泛濫;雖然老天難免降下一些旱災水災的習慣性噩耗,不過好在大唐的救災措施做的十分到位,所以大唐百姓對皇室的民忠度始終保持曆朝最高,自然也就沒什麼刁民造反的事情了......
風倒梧桐,問故跡仗誰收拾?空悵望白山黑水,黯然消滅。宮史已隨烽火散,媄人不共繁華歇。笑白頭剩得舊鈔胥,從容說。觀風俗,輶軒節,操褒貶,偆秋筆。有綺綪俠氣,孤忠奇烈。舞扇歌衫同點綴,脂鈿粉盝都狼籍,話滄桑還見玉魚寒,銅駝泣!
詩不雲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看高山喬木,青雲老幹,英華滋液,亦斂而藏。匠石操斤遊林下,便一舉采之充棟梁。須知道,是天將大任,翕處還張。薇郎玉佩丁當。問何事午橋花竹莊。又星回歲換,臘殘春淺,錦熏籠紫,栗玉杯黃。喚起東風,吹醒宿酒,把甲子從頭重數將。明朝去,趁傳柑宴近,滿袖天香。
《子不語》是清朝中葉著名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筆記小品,共二十四卷。多記述奇聞異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暢。《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清代文言小說集。取意於《論語》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所記正是孔子所“不語”者。
《品花寶鑒》是我國第一部以優憐為主人公來反映梨園生活的長篇小說。作為清代第一部梨園小說,《品花寶鑒(上下)》真實地反映了乾嘉時期京城梨園鼎盛和狎優之風盛行的社會現象,妓院茶樓等方方麵麵的生活實景,具有一定的曆史和文學價值。
全書共四卷。唐趙元一撰。本書是記載德宗避難奉天時期的第一手資料。體例是按日敘事,多記功臣勳業及逆臣言行,以示懲勸,並常作簡短評論。其敘事記言往往較正史詳盡可信,可據以考訂事實真相,雖間有失實之處,不足為病。
描寫武則天執政期間的四大奇案,回環糾結,情節勾連,氣氛熾烈,語言流暢,可讀性強。
移花接木計獻美姬 用李代桃歡承淫後;誅假父納言迎母 稱皇帝立法愚民;封泰岱下山避雨 過湘江中渡驚風等內容。
蓮亦剛以步月在外,聞琴聲,呼梅聽之,笑曰:“劉君無道理,乃以琴心挑我,使誘人套子。琴雖工,其如我之不好何。二人切莫理會,令其興沮,彼且歸矣。”蓮口雖寬,而心實急,蓋欲梅讚己行也。而梅不解意。故蓮足欲行而趑趄者屢屢,命梅期生曰:“我倦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