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再也無話可說。好半天,唐太宗才說:“我過去總以為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才知道我的過錯很大啊!”於是,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
魏征引用了不可“涸澤而漁”的典故,然後又從國家的長遠發展來勸說唐太宗,最後用誠信的思想來強調。唐太宗覺得魏征言之有理,就改變了原來的想法。
魏征一生進諫多次,之所以能讓自己的諫言得到采納,是因為他牢牢地掌握了說服的技巧。他的每一次諫言,都是以國家大事為重,以長遠之計為重,以大局為重,立場站得很穩。同時,他進諫的時候,會引古人的事例來佐證,並且從事實和理論方麵提出各種論據,讓唐太宗無從辯駁。正是由於他的話有理有據,讓人覺得無懈可擊,所以唐太宗在聽到之後,容易被他說服。
要說服別人,就要有相當的技巧。多數人認為,一些人天生就有說話的天賦,而另一些人則沒有。事實上,並不存在說話的天賦這一說。善於交談的人隻不過是懂得一些簡單的技巧而已,而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學會的。
說服既要把握對方的心理狀態和想法,又要運用恰當的語言和技巧。那麼,怎樣提高自己的說服力呢?
1.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讓對方感覺到你在為他著想,對方就容易接受你提出來的方法和建議。很多的市場案例證明,一個推銷員能否成功地說服客戶,不在於他說話多麼流暢,表達多麼精彩,而在於他是否善於真誠地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
兩個推銷員到張太太家去推銷冰箱。第一個走進門說:“哎呀!你這台冰箱太舊了,買台新的吧。我們公司新生產的冰箱不但節省耗電,而且保鮮效果好……”他還沒有說完,張太太就說:“我這台冰箱很耐用,用了好多年都沒有故障,我不需要買新的。”
第二個銷售員來到張太太家,看到張太太家的冰箱,說:“這台冰箱好用嗎?它一定幫了您不少忙吧?”
張太太感覺很溫馨,回答說:“誰說不是呀!和我一起買的人都換新的了,就我這台冰箱好用。不過,它也很舊了。我想,如果遇到合適的,也可以換一台。”
於是,這個銷售員從容地拿出了公司的宣傳小冊子,向她介紹了幾款新冰箱。張太太很快就選中了自己想買的。
兩個銷售員,一個隻顧宣傳自己的產品,遭到了張太太的拒絕;第二個就懂得溝通之道,先從張太太的感受談起,張太太認為這個銷售員與自己有共同語言,便願意聽他的話。這個銷售員成功地說服了張太太。可見,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說話,可以更快地建立親切感,順利地說服對方。
2.讓對方感覺到你是“自己人”
許多研究者發現,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人類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傾向。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一種啤酒比另一種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以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
3.用事實說話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必須舉出具體的事實例證,事實最具說服力。
1920年,年輕人丁·羅特在看到他的女友穿的圓裙子時得到靈感,設計了新的可口可樂瓶子形狀。這種瓶子至今還被其他汽水製造商使用。但是,在推廣之初,卻被可口可樂公司的負責人強烈反對,因為這位負責人看不出新瓶子有什麼優點。
“我的瓶子看上去很大,但是它的容量卻比普通的杯子小。”丁·羅特指出了一般廠商都希望容量越小越好的要求。
為了說服可口可樂公司,丁·羅特當眾做了一個實驗。他拿著做好的瓶子和一個大小相近的杯子,當眾問:“你們覺得這個瓶子和杯子,哪一個能裝得更多?”
大家看著圓柱形的瓶子,不約而同地回答:“當然是瓶子裝得多一些。”
丁·羅特將杯子裏的水倒入瓶子中,結果,杯裏的水無法全部裝入瓶子裏,水從瓶口溢了出來。
麵對丁·羅特證明出來的事實,可口可樂公司立刻召開了董事會,並一致通過與丁·羅特簽訂合同。
丁·羅特能力排眾議贏得合同,主要是因為他在關鍵的刻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瓶子的確具有看上去很大、實際上卻更小的優勢。如果他沒有這個實驗做依據,可口可樂公司當然不會輕易被他說服的。
4.權威資料更能增加說服力
如果你能向聽眾提供可靠的資料,而不是個人的看法,你就能增加說服力。在一項實驗中,讓兩組被試者聽到關於“沒有處方是否可以賣某種藥片”的爭論。主辦人告訴第一組被試者可以賣,並說證據來自一本權威醫學雜誌;主辦人也告訴第二組可以賣,但是證據是來自一家流行畫報。調查結果發現,第一組比第二組有更多的人讚成“可以賣”。這說明,引用權威資料,更能讓他人信服。
5.切莫先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