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惑就要問,不然自己就要走彎路。會問話,才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尋找到最高效的辦事方法。
1.當問就問,不要瞎猜
遇到問題時,不要根據自己的猜測或經驗,想當然地推測答案。根據經驗或猜測推出的答案,往往受思維定式或臆測的影響,得出來的答案不一定正確。
當你有疑問時,要主動詢問,以求得到準確的答案。
一家愛爾蘭人準備移民到美國,他們省吃儉用,終於攢足了錢買了去美國的船票。
為了省錢,他們買了一些幹糧帶到船上吃。一路上,他們隻吃幹糧,看著別人在餐廳裏大吃特吃,非常羨慕。他們心想:“如果我們有錢,一定也要吃這種飯。”
快到終點的時候,這家人中的一個女兒生病了,再也吃不下幹糧了。父親硬著頭皮找到服務生,說:“先生,你能不能把那些富人們吃剩下的飯拿一些給我的女兒吃,她生病了,再也吃不下幹糧了。”
服務生聽了非常吃驚,瞪大了眼睛問:“先生,難道你們一直沒到餐廳吃飯嗎?”
愛爾蘭人說:“沒有啊,我們沒有錢,買的是最下等艙的船票。我們根本付不起餐費。”
服務生說:“你已經付過餐費了,它已經包含在你們船票裏了。最下等艙隻是你們睡覺的地方,其他的地方你們都付過費了,你們快去吧,不然要到站了。”
等到這個愛爾蘭人趕到餐廳的時候,船已經到站了。
這個愛爾蘭人省卻了問話的麻煩,卻苦了一家人吃幹糧。他們知道英國的船票中不包含餐費,所以帶齊了需要的幹糧,不願意去詢問準確答案。但是,他卻不知道,在這艘美國船上,船票中是包含了餐費的。他所羨慕的富人的美餐,其實也是他可以正當享用的美食。
當問就問,不要瞎猜,與其臆測,不如多問一句話。“問話不蝕本,隻要舌頭滾一滾”。遇事多問,自然能減少誤猜的幾率。
2.不同的提問方式,會有不同的答案
要成為一個會說話、會辦事的人,探究並掌握提問的藝術,是一項基本的技能要求,也是看家的本領。提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問出來,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你跑到酒店裏點菜時,問那些服務員:“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
這問話是浪費的,因為他為了維護酒店的招牌,一定會說好,除非你是一個熟客,他才會如實相告。
如果你換另一種問法:“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那麼效果就完全不同。服務員會為你推薦當天最好的海鮮。
“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和“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兩種問話,引起心理上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不懂提問的技巧,自然也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
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能得到不同的答案。
在香港的茶室裏,顧客在喝可可時,會加一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一般都會問一句:“要不要雞蛋呢?”
有一家懂得經營的茶室裏,侍者的問法卻稍有不同。他們問的是:“請問您要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在這樣問法下,有喜歡吃雞蛋的顧客就自然而然地選擇放兩個雞蛋了。
當顧客被問到“要不要雞蛋”時,他很容易給出“要”與“不要”的回答。而當顧客被問到“一個還是兩個”時,大多數情況下,他至少會選擇一個,說“不要”的幾率大大降低。
3.選擇有效的提問方式
常用的詢問方法有三種。
(1)運用封閉式的問題提問。
封閉式的問題就是人們常說的一般疑問句,讓對方回答是和否的。這些問題提得具體、單純,範圍限製得很嚴格,給對方自由發揮的餘地很小,對方一般要直接的回答。比如:我們今天開不開會?對方隻能回答開或不開。像那個愛爾蘭家庭的案例中,父親可以直接問服務生:“船票中包含了餐費嗎?”對方便會直接回答。封閉式問題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彎抹角,可以很快地獲得答案。
(2)運用開放式的問題提問。
開放性的問題,應用於想了解對方的心態,以及對方對事情的闡述或描述。這些問題相當於人們常說的特殊疑問句,問題提得比較概括、抽象,範圍限製不很嚴格,給對方以充分的自由發揮的餘地。例如:你對北京這個城市的印象怎麼樣?你對近一段工作有哪些看法?你最近過得怎麼樣?
開放式的問題有利於打開思路,讓對方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在這個問寒、問暖、問感受、問困難的方式中,讓對方感覺你在關心他,采用旁敲側擊、循循善誘的方法,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3)引導式問句。
在提問時,如果表達得不具體,你可能得不到準確的答案和指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運用“引導式問句”,把問題問具體,問細致。
“引導式問句”就是把簡短抽象的意思用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一般的用法是:“那我這麼做……可不可以?”“您說的是……什麼意思?”“你說的……應該要怎麼做?”“為什麼您說……”“我理解您說的意思是……”等。在使用了引導式問句之後,原來籠統抽象的表達現在變得具體了,溝通的內容也就細致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