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數學課堂效率(2 / 3)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教學中,隻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可見,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是學生主動創新的前提。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教學更容易體現“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彙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如,教學七年級“探索規律”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讓學自主觀察課件、擺小棒、討論,歸納出的規律計算方法,最後通過練習、遊戲鞏固本節的內容。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通過活動交流就獲取了數學知識和方法。

三、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堂中改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改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主動去發現數學問題,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在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可以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尋求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四、組織有趣的實驗操作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和組織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係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可以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如,七年級教學“多彩的圖形世界”一章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長方體、正方體角的特征、邊的特征,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就能較完整地歸納出長方形、正方體的特點。然後我讓學生動手拚一拚、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進行多次的練習,整堂課氣氛十分活躍。通過多樣化的遊戲活動,學生在輕鬆、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得開心,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不但掌握得快,而且記得牢,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如七年級教材中有理數的乘方這一節課,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語言來描述運算方法,通過教師的教讀,學生齊讀,抽讀,同桌互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表述,然後在例2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擺學具,在小組內互說運算方法,進而再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用語言有條理地表述。從這些小細節裏麵,也讓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編寫者們的編寫理念,是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意會與言傳的必要性,通過對知識的文字語言描述,同學們看法、思維交互推進,完善了自我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