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自然河道的特質,對於澧河一期的“生態性”打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些依據在後期的設計過程中被完全融入理念與策略中,為工程效果帶來了一定的信心與保障。
3.引鳥策略:
在項目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中, 為了以上遊河道的依據為原則,,在地形塑造、種植設計、後期維護等多個方麵投入最大的精力與人力,並且在規劃部門、水利部門、園林部門、拆遷辦、當地野生動物保護部門以及當地群眾多方合作之下,才在三年後完全竣工。
3.1 地形引鳥: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因為多樣化地形有利於打造河道的生態性,所以必須改善現狀同坡度同剖麵台地過多,親水空間硬化麵積過大的特點。經運算需要外運土方才能塑造規劃中的自由緩坡,為了就地平衡土方節省造價,通過(1)河灘挖方形成內湖長堤,並設步行橋使內外水係連通(2)局部軟化駁岸形成湖灘(3)將已抬高夯實的12米寬縮窄至最小寬度5米的多寬度斷麵形式等方法產生了大量土方,並就地堆坡,調整了1/2的硬化親水駁岸為多樣素材的親水形式(包括堆石、石灘、草灘、木樁等),尤其是通過工程由陸地向水體過渡的水深不足2米的窪地麵積增加最為迅猛,這樣的大型地形改造不僅為種植造景打下了良好的骨架基礎,也為引鳥提供了環境基礎。
3.2 種植彙鳥:在種植設計過程中,根據當地園林局和野生保護部門建議,在島嶼、灘地附近種植了鳥類喜歡築巢的香樟、臘梅、槭類、苦楝和柳樹,中層增加鳥類喜愛嗜食的櫻桃、梨、桃等果樹,同時考慮喬木向地被層層過渡的種植形式,從而發揮闊葉林灌叢的邊緣效應,以吸引更多的鳥類物種。
附表1:鳥類喜厭樹種一覽表
3.3 空間護鳥:鳥類需要安全的棲息地,為了設置人與鳥之間的安全距離,規劃利用河道現有的一處大角度拐口河灘,經挖方塑造出一處2公頃的孤島。在小島竣工完全阻斷與外界聯係僅半年,便有二十多個鳥窩在島上築成。而後期管理與宣傳的跟進使群眾對鳥類的保護意識大大增加,使得小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鳥天堂”,而漯河當地也多了一處人與鳥類共生共棲的景觀。
4.成果評定:
漯河市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於2014年組織了一次專項調查,主要用於檢驗整個沙澧河區域的生態保護成果,同時摸清了區域的主要鳥類情況(見附表2)。經生態保護單位專員在澧河一期的觀察,該目錄中鸊鷉科、鷺科、雁科、鷗科、翠鳥科及雀科中多個品種均高頻率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
5.結語:
從澧河一期的整個建設過程以及後期效果來看,城市生態河道的打造有其可行性,而鳥類身影作為一道景觀,不僅需要我們著力去塑造也更需要精心的保護和留存。從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逐漸重視,希望更多的野生動物能夠出現在城市居民的視野當中,這需要景觀設計師更加宏觀的視野與跨界的交流合作,也需要媒體加大這方麵的宣傳力度,使更多有用的設計被采納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唐雲梯,劉人和.環境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
[2]田勇,賀丹晨,陳麗娟. 濕地鳥類棲息地環境營造的研究——以西昌邛海濕地為例[A].中國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
作者簡介:茅嵐:1976年1月 ,性別:女,漢族,籍貫:上海市崇明縣,學曆:本科,職稱: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濱水空間改造,城市景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