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吸引鳥類生存的澧河生態河道
科學理論
作者:茅嵐
摘 要:在漯河市澧河一期生態段工程中,通過對當地自然河道與現場實際情況的研究,解決了低成本運作下生態環境改良的困難,論證了造景引鳥的可行性。
關鍵詞:生態河道 城市河道景觀 鳥類棲息地 鳥類景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中國人的未來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同樣是綠地公園,發達國家與我國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擁有種類豐富的動物活動的參與,尤其是野生鳥類的身影隨處可見。通過這幾年政府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與民間愛鳥人士的共通努力,這樣的現象有了一定的改觀,市民自發組織的觀鳥、鳥類識別、鳥類攝影等活動也日漸增多。在城市觀鳥環境中,潔淨的天然河道因其視野的開闊、倒影的映襯和安全的觀鳥距離而成為內陸城市的首選。這就意味著城市河道的景觀設計必須由單純注重空間與種植造景的初級層麵提升到同時兼顧動物活動的生物多樣性塑造層麵。有別於通過人工放養魚蝦和水禽逐漸改變生態環境的城市河道,本文著重論述打造可以吸引與駐留野生鳥類的生態型河道的方法,以及從實際案例中獲得的經驗與教訓。
1.攜帶時代特征的城市河道
城市河道總是帶著典型的時代印痕,在水利工程主導的年代留下的是截彎取直,斷麵統一,水泥護坡橫行的河道景象,甚至河床也被納入硬化範圍。這些工程直接導致了河流自然生態係統的嚴重破壞,最糟糕的是這種破壞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澧河一期所處段落位於城市核心向居住區過渡的區域,因而早晚市民在此活動頻繁。澧河擁有寶貴的優質河水和上遊自然駁岸,一期7公裏長範圍內河道的天然形態依稀可辨,除了急坡、橋頭堡及河流拐口處有少量硬直護坡外基本都是軟質夯實護坡,但親水駁岸大部分都做了壘石硬化,河邊尚存一定麵積水草旺盛的灘塗,管理的疏漏造成釣魚、遊泳的市民隨處可見,如何維護現有的II級水質標準可謂任重道遠。
2.自然河道的啟示
澧河一期在上一輪規劃中被定義為“生態段”,“生態”不是簡單地種樹造綠,而是一個複雜的係統性工程,種什麼樹,怎麼種甚至比種得好看更有意義。
由於必須充分考慮市民活動需求與生態性打造之間存在的衝突與矛盾,又受限於造價控製,澧河一期無法去做完整全麵的生態修複工程,最終將軟化河床、植樹與“引鳥”作為生態性塑造的主要工作內容。
經過兩輪社會調研和多輪相關部門研討商議,並通過對當地上遊自然河流生境的調研,積累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資料,並總結出以下幾點參考依據:
2.1 軟質河床:軟質河床,是多種水草、螺螄、魚蝦以及爬行動物生活的區域,尤其是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區域,這些河窪和漫灘因為河水帶來了富裕的物質流動,不同的動物和昆蟲都能找到適宜的生存空間,並且自覺在生物鏈中占領相應的位置並與整個係統和諧依存。
2.2 多種地形特征:上遊自然河道的多種地形,如緩坡、河口、凸出與凹入等,是水流長期衝刷與潮汐漲落帶來的自然運作結果,水流雕塑河道也無形中改變著河道,所以自然河道的地形及其包含的整個生命係統,經曆了漫長的時間考驗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2.3 人的活動範圍與強度較小:上遊周圍沒有經曆過度開發,基本都是自然村落,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河道影響很小,河邊野樹叢生,農民的房屋結構也吸引了燕子、麻雀等鳥類的築巢繁衍。人在河道中雖然進行原始的捕撈、垂釣、淘洗等活動,但是由於區域相對固定,活動範圍畢竟有限。河中蘆蕩、菖蒲、茭白等挺水植物也為鳥類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河道中動物活動的安全性有了保障,所以鳥類品種和數量必然具有明顯優勢。
2.4 有適合鳥類生存的環境:上遊的農民在種植櫻桃、蘋果、梨等果樹時,都要采取防鳥措施,農民告訴我們漿果是鳥類非常喜歡的一種食源。當地居民在河邊自然野樹以外種植的桃樹、梨樹、櫻桃、核桃等多是為了自給自足,但無形中提供了鳥類豐富營養的美食。自然河道中不僅有豐富的水產為鳥類提供支持體力的高蛋白,水生植物同樣也是鳥類的植食性食物來源,水草、枯枝等還可以用於築巢, 這些因素都構成了諸如古人描述的“屋中春鳩鳴,樹邊杏花白”,“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樣的鳥與水交融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