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普通律所,則是另一種狀況。絕大多數律所給新人的月薪在1000至2500之間,3000算是“高薪”。很多律所認為,應屆畢業生一沒經驗二沒案源,律所還要培養你,一兩千元的月薪算是多的了。在普通律所,如果有專人帶,進步也是比較快的。如果沒人帶,淪落為打雜的角色,這就很危險了,很有可能會過得艱難而被迫轉行。
(三)素質要求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具體說來,要有紮實的法律功底、縝密的思維能力、流利的語言表達、嫻熟的運用技巧和廣泛的交際能力。根據我國的國情,是否具有廣泛的社交能力,才是衡量一名律師優秀與否的標準。
(四)前景分析
新人進入律師行業,會麵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這使得很多畢業生對律師行業望而卻步。對律師需求較大的隻在一二線城市,而大多律所開出的薪資待遇,隻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律師的收入大頭靠案源,案源多就多掙,案源少就少掙,無案源就隻能拿微薄的工資。新人沒有工作背景,更談不上案源。所以,相當多的畢業生入行後,很多因過於艱難而被迫轉行。就整個律師執業環境而言,由於缺少相關規範,加之行業自律性不強,律所之間的惡性競爭也很激烈。為爭案源,律所之間相互壓價、相互掐架的事件時有發生。
從長遠上看,如果個人綜合素質不錯,具有很強的職業認同感,能進入規範的律所,並有專人引導,則進步很快。隻要耐心奮鬥三五年,熬過前期的創業期,往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從社會層麵上看,律師的執業環境也逐漸在改善。隻要熱愛法律事業、熱愛律師職業,並能時刻為之奮鬥,在可期待的將來,中國必定將多出一名優秀律師。
五、公務員考試:你行不行
絕大多數法科畢業生會將公務員作為首選職業,參加公考更是傾巢而出。然而,激烈的競爭注定隻有少數人勝出。令人驚訝的是,很多通過司考的應屆生,考不過沒過司考的。這種怪狀在政法院校中比比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我一直在思索,終於找到可以解釋這個怪狀的原因——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考試類型,考查的側重點不同,對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通過司考的學生,說明法律功底紮實、專業素養優秀,具有職業潛質;通過公考的學生,說明能力和潛質符合國家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司考側重專業能力,而公考側重綜合素質。專業能力強的學生,並不意味著綜合素質高。這就出現過了司考卻沒能過公考,過了公考卻沒能過司考的現象。
公考和司考的不同要求,給廣大法科學子重要的啟示和信號:要想在公考中取勝,必須按照公考的要求做充分的準備和應對。單純重視專業能力培養,而不重視與公務員職業相關的能力培養,隻會在公考中被淘汰出局。
本書給大家揭開這個謎局,希望師弟師妹能意識到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轉變複習思路,抓住複習重點,將公考和司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隻有這樣,才會實現司考和公考雙收的雙贏局麵。
六、職業選擇的另一種考量
從實踐上看,很多法律專業畢業生,會將公檢法作為職業首選,選擇的基點是“專業對口”。如果將眼光放長遠些,可能會有更多的考慮。
對於單位的選擇,要根據個人實力與誌向抱負。對於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以選擇黨政機關,沒必要拘泥於公檢法,這樣上升的空間更大、速度更快。此外,在公檢法係統,個人的專業優勢並不明顯,大家都是靠專業做事,拚的是學曆與技能。而在稅務、財政、國土、質監等係統,專業優勢便顯得較突出,在法律業務部門,更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在辦公廳、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黨群團委等部門,個人成長的空間更大。
這種眼光考量,是我工作兩年後的體會,我畢業那年也想不到這麼遠、這麼深。希望有實力的師弟師妹,報考前多考量誌向抱負和職業空間,看得長遠些、考慮周全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實現自己的職業抱負。
七、結語
親愛的師弟師妹,不要抱怨生不逢時,也不要抱怨無法盡其才。雖然就業環境不好,但社會對每個人終究是公平的。既然選擇了法學專業,也就選擇了法律事業,選擇挑起參與建設法治國家的重擔。這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法律人的崇高使命。法律職業是崇高的事業,法律人的每一次小進步,終會促成社會的大進步。社會的改良、體製的創新,終歸需要我們法律人的參與、推動。
我們所能做的是,在第一腳踏入法學院那一刻起,懷揣著使命,一往如前,不再回頭。如果本文給你們的職業選擇帶來決定性的影響,歡迎給我來信,我樂意分享你們的成功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