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演講,不僅僅是說(1 / 1)

第三章 演講,不僅僅是說

演講者的體態、風貌、舉止、表情都應給聽眾協調平衡乃至美的感覺。

在美國一所大學城市建設係“公園規劃”的結課項目總結報告會上,來自30多個國家的學生分別針對自己的見解進行了10分鍾的闡述。一名名叫張嵩的中國留學生在台下焦急地等待著,因為這是他首次麵對眾人,且以英語這種他並不熟悉的語言去演講。

“你別無選擇了!”卡爾教授邀請他來到台上,張嵩走上台。此時,他幾乎癱倒在地。張嵩哀求卡爾教授:“我真的不能完成演講了,我甚至無法正常地呼吸,原諒我好嗎?”

卡爾教授似乎對這樣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他依舊麵帶微笑,說:“你沒問題的,你一定能夠講出來。”這時,毫無退路的張嵩在教授和同學們的鼓勵聲中戰栗地站在講台上用中文作了10分鍾演講。

一開始,張嵩說話支支吾吾,一臉尷尬,但是看到台下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都在認真地注視他,並沒有人因為聽不懂他所說的內容而轉移視線。張嵩的心跳漸漸放慢,緊張的心情也得到放鬆。慢慢的,他的演講變得聲情並茂,台下的同學們似乎也能通過張嵩的表情、動作判斷出大概的內容,所以也用自己的眼神和微笑加以回應。

演講結束後,台下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張嵩也為自己的這場特殊的演講感到高興。

一場演講猶如一首歌,演講的語言是歌詞,而表情、動作是旋律。我們也許聽不懂一首外文歌歌詞的意思,但是可以通過旋律來判斷它是否悅耳。演講作為展示一個人綜合形象的平台,絕不僅僅是上嘴唇碰下嘴唇那麼簡單,它要求演講者構築出一種形象與身份的組合,並借此來向聽眾進行情感傳遞。台下的聽眾也可以根據一個人在演講時的表情、動作,對其形象進行打分,那些動作僵直、表情呆板的演講者自然不會得到高分。

以奧巴馬為例,在競選演講的一開始他就給人以良好的印象。奧巴馬從容矯健地走上舞台,挺拔的身材、合體的西裝、迷人的微笑、穩重大度的英姿,用瀟灑的手勢向台下山呼海嘯的人群給予回應。這既強勢又得體的見麵禮一下子讓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奧巴馬也是從一開始便掌握了演講的話語權,通過取悅、調試、順應、認同的不同方法來耳濡目染地影響聽眾,也為自己接下來的演講內容找好支撐點。

奧巴馬的演講一方麵要向民眾告知自己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在語勢和重點詞上加以側重,另一方麵又要消除平日裏民眾對政治家隻會說空話的不良印象,給人以誠實、可靠、既會說又能做的形象,從而將身份與形象組合成在政界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家。

隻是進行簡單的形象組合還不能達到目的,每一個出色的演說家都會在自己的演講過程中加入肢體語言,以提高表現力。無論是站姿還是手勢,都不能太過誇張,否則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恰到好處的身體語言可以彌補語言方麵的不足,像奧巴馬在演講中講到政府官員敲門的情節時,他便伸出左手握緊拳頭,做出敲門的動作,如果想要表達到了一定時間期限的時候,他也會伸出握緊拳頭的手,表達出一定要在最後期限之前完成某件事的決心。這些點到為止的手勢為奧巴馬的形象加分不少。

在演講中,演講者與聽眾交流最多的是眼神。平等地與在場的每一位聽眾保持眼神的交流,會緊緊抓住他們的心,讓他們沉浸在演講之中。適當的眼神交流也會讓聽眾有一種歸屬感,自然而然地打破台上台下的隔膜。奧巴馬的演講往往會有數萬名的聽眾,他不可能顧及每一個人,所以演講的時候他會不停地將頭擺來擺去,前後左右交替地觀看,這是一種整體上的把握。不過如果中間沒有固定在一個點停留幾秒鍾,就會讓聽眾有演講者慌張的感覺,所以每到一個方向,稍稍地關注那裏一段時間,雖然不是針對每個人,但也會讓那個範圍內的聽眾有受到重視的感覺。

好的演講者會讓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動作成為塑造演講形象的砝碼,所以演講不僅僅是說。作為普通人,我們很少有機會麵對成千上萬的聽眾進行演講,但是我們有很多公開講話的機會,比如工作組的幾個人在一起討論問題、公司大會上的講話,等等。從演說的技巧中掌握一些內容用於這些平日裏的公開講話,是一種加強自我語言表達能力的捷徑,在彰顯自己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為我們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總統修型課】好的開場白練就法則

1.借題發揮,調動起全場的情緒。氣氛是靠每個演講者營造的,如果一開始便有了好的氣氛,那麼接下來的演講也就順理成章了。

2.直接點題,讓聽眾一開始就知道你今天要講的是什麼,思路清晰、口齒伶俐。

3.說開場白不能磕磕絆絆,多運用啟示性、引導性的語言,快速地讓聽眾融入演講,不要分散聽眾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