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彬彬有禮是最有效的“鐵腕”——生活的禮儀藏在細節之中(1 / 2)

第九卷 彬彬有禮是最有效的“鐵腕”——生活的禮儀藏在細節之中

第一章 領導人的禮節“秀”

禮節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情感。

我們常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西方國家首腦會麵的情景,他們見麵不像中國領導人那樣隻是簡單握手,而是非常親密,要麼擁抱,要麼貼麵親吻,看起來十分隨意且親密無間。事實上他們並不是隨便擁抱,而有許多禮儀上的要求。

作為歐洲人,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表現較為保守,他在與其他國家領導人會麵時隻是握手,很少與人擁抱。2011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最後一次訪問英國時,卡梅倫給予了奧巴馬最高禮遇:他不僅握了握奧巴馬的手,還當眾拍了拍他的肩膀。

相對於卡梅倫的保守,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就顯得熱情多了,他經常與貴賓兩次碰臉頰,同時象征性地在對方耳朵邊吻一下。當然,這與男女情侶間的親吻大不相同,這是熱情浪漫的法國人見麵的禮儀。

日本首相接待貴賓絕不會像法國人那樣與對方碰臉頰親密接觸,含蓄的東方人不提倡太過親密的情感表露。日本人通常是將手微微扶著膝蓋,90度鞠躬,表示對貴賓的盛情。有趣的是,森喜朗在任期間,表現出了類似於親臉似的熱情,他親自去機場迎接普京,並將普京夫婦送往他們下榻的酒店。

普京在接待卡斯特羅時,用力緊握卡斯特羅的手,同時用左手攙扶住卡斯特羅,巧妙地抑製住了卡斯特羅更進一步的親密舉動。

但接待矮個子的阿拉法特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阿拉法特個子矮,跟他說話需要俯下身子,這樣一來臉頰很容易碰到阿拉法特的嘴唇。普京想了一個辦法,他在與這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碰麵時,用雙手緊緊扶住他的肩膀,同時向左轉過臉。有人比喻,普京的接待方式正好相當於俄羅斯調停中東矛盾的立場。

各國領導人的見麵禮節給我們普通人也帶來了很多啟示。隨著交通方式越來越便捷,國際間的交往也愈加緊密,不管是出國旅遊還是商務交流,不管是長期定居還是短時暫住,掌握各個國家的獨特禮儀已經成為出國必備的常識。

比如在加拿大,那裏地廣人稀,這影響了他們待人接物的態度。他們通常比較自由隨性。加拿大是英法移民的國家,英裔加拿大人說英語,較為保守;法裔加拿大人說法語,較為熱情。

德國是個非常講究禮節的地方,他們的嚴謹讓人難忘。德國人待人接物的時間觀念很強,重視信譽,自尊心強。應該強調的是,和德國人握手一定要直視對方的眼睛,並且用力握手,握手的時間也應長一些。

波蘭是公認的彬彬有禮、舉止優雅、講文明的國度。波蘭人對人的稱呼很有講究,他們稱男士必稱“潘”,對女士一律稱“帕那”或“帕妮”。在社交場合,波蘭人一定稱對方為“您”,除非是私交甚密的人才會稱“你”,這一點和中國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