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局勢影響下的音樂創作
大師·名曲
作者:朱倩
1906年,肖斯塔科維奇出生在當時俄羅斯的第一大城聖彼得堡,他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母親的出身良好,父母都有不錯的音樂造詣,給予了他較好的音樂影響。
1917年,11歲的肖斯塔科維奇在街上親眼目睹了一樁凶案,給他的幼小心靈留下了一個永生難以磨滅的陰影。一名哥薩人用刀刺死了一個小孩,原因卻僅僅因為那孩子偷了他的麵包。當時俄國正值二月革命前夕,日俄戰爭對德戰爭都失敗了,食物出現短缺,導致了大家在街上搶奪食物。不滿的人民到街上進行示威抗議,沙皇派出軍隊驅散人群並鎮壓,在混亂的場麵中便發生了這樣的事。而這件事卻著實影響了肖斯塔科維奇的一生,他甚至在晚年的時候回憶起這個畫麵都會曆曆在目。對於“死亡”的理解大概在那一刻已經埋下伏筆。
1919年,13歲的肖斯塔科維奇被彼得堡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在那裏接受著古典音樂教育同時,也受到了現代音樂的影響。在畢業之後,肖斯塔科維奇麵臨了一個問題——“到底要成為一名鋼琴家還是一名作曲家”。最終,後者贏了。正是這個決定,使得肖斯塔科維奇在往後的大半個人生中,因為音樂創作的緣故遭受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
一、痛苦掙紮的非常時期
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時,常使用鼓號樂、送葬進行曲的節奏、晦暗抑鬱的旋律、亢奮的狂亂、凶暴的憤怒來記錄戰爭以及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與社會之音樂影像。
這樣的創作特點,除了跟前文中提到的,他曾在幼年親眼目睹了凶案受到了刺激之外,更使他被時刻觸動的還是其所處的動蕩的社會局勢。這些都使得肖斯塔科維奇不得不去思索“生與死”這個問題,進而通過音樂表現出來。
斯大林在列寧過世以後,以“社會主義寫實論”要求蘇聯的藝術要“反映現實”,專注於“偉大目標”。管弦樂團被改造成了捍衛馬列主義的工具,規定和要求所有的作曲家都要在音樂上要反映寫實主義,利用具有肯定生命力量的美麗音樂,來宣揚蘇維埃人民的精神世界裏所具有的英雄特質。於是,肖斯塔科維奇與其他人一樣,開始改變自己的音樂風格,以順應政府的要求。
肖斯塔科維奇的一生,似乎可以稱為是一般蘇聯音樂家的生涯寫照。地位反複的境遇將他多次置於尷尬的境地。不得不提的是1936年,這一年對肖斯塔科維奇來說是痛苦的,是他生活中的一次轉折。他的作品開始受到《真理報》嚴厲的批評,政治家們用國家意誌來詮釋這些音樂,得出的結論是,他的作品完全是形式主義作品,指責他用含混不清的音響來代替音樂,肖斯塔科維奇一下子從高端跌落下來。就這樣,他的作品一會被貼上“資產階級的頹廢”的卷標,一會又獲頒斯大林獎。反複且極為懸殊,令他飽受折磨。這些遭遇,是西方作曲家難以體會到的。客觀的講,但是雖然肖斯塔科維奇在蘇聯曾兩次受到“批判”,其在音樂界得到的崇高榮譽絕不容忽視。
1936年同樣也是嚴峻的,在他身邊的朋友很多都被關押,甚至被處決。作為一位通過情感去刻畫生活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感到了恐懼。就在肖斯塔科維奇終於能擺脫政治問題時,卻又不幸患上了慢性的脊髓炎,又因摔倒導致一條腿骨折。更為雪上加霜的是1960年的心髒病突然發作,令他的健康每況愈下。這些似乎都能成為其創作中“死亡”主題的誘導原因。我們應該能理解到,動蕩的局勢和個人坎坷生活的經曆,導致了肖斯塔科維奇不停的去思索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概念,並透過自身的創作真實反應了出來。他認為,其實許多文藝作品都將死亡美化了,將其作為另一種概念的重生;或者是認為死亡意味著將進入極樂世界……可這些說法肖斯塔科維奇是不同意的,他將死亡詮釋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終結”。他在作品中對死亡是持拒絕的態度,但同時卻表達了對非正常死亡的同情。即便是作品以“死亡”為刻畫的主題,也不會令作品整篇都壓抑得不透氣,取而代之的是作曲家巧妙的運用貫穿其中偶現的歡樂和閃現的明朗。
二、擠壓中的偉大創作
肖斯塔科維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社會局勢下,而此時音樂的風格發展也是混雜不齊的。他的脫穎而出,要歸功於其充滿智慧和賦予了熾熱情感力量的作品。多次的地位顛覆令其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摧殘。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可謂是在擠壓中誕生的偉大創作。
他的作品幾乎每次公演都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也將他的事業推向了高峰。如今,他的15部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都能勾起人民對一個國家的深深回憶。總而言之,隻有他的音樂才如此大的影響著聽眾,這是其他現代作曲家沒有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