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山東蒼山民歌《繡荷包》
大師·名曲
作者:邱愛金
舊時人們很講究佩戴裝飾性的飾物,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自先秦開始,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就一直延續到清宋民初,可見荷包的普及。同時,“荷包”不僅是過去婦女們精通女紅的展現,也是傳情達意的信物,每一件無不是凝聚著女性豐富、含蓄情感寄托。古曰:“物由心生,人賦物情”,封建時期的女子通常都會在繡製荷包的過程中把自己美好的憧憬、深切的情誼寄托在裏麵,並伴隨著這些美好的願望而低聲吟唱。久而久之,繡荷包成為我國傳統民間歌曲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它流傳的地區幾乎遍布全國,從山西、河北、寧夏、陝西到黑龍江、雲南、湖北等地,甚至是少數民族集居的地區,都能尋到《繡荷包》。
一、山東蒼山《繡荷包》的曲式結構
山東蒼山的《繡荷包》是作為謠曲來傳唱的情歌,具有較濃的地方性色彩。這首《繡荷包》是一首上下句重複型的三句體歌曲,為一上二下型的單樂段。第一句六小節,第二句八小節,第三句六小節。民歌中的三句結構在山東的小調中比較常見,主要是由於歌詞的結構是三句式的結構,曲調與它相適應而形成的,一般的情況都是一句歌詞一句旋律。山東蒼山的《繡荷包》的三句結構特點雖然在山東的小調中比較常見,但是作者卻改變了一句歌詞一句旋律的通常手法,但是在創作手法上通過把第二句與第三句的歌詞合在第二句的旋律中,並在第三句通過運用加襯詞來擴展旋律以及運用小襯句作為鋪墊過渡的手法來對第二句進行鞏固,使歌曲結構在形式上達到感覺上新的平衡。
二、山東蒼山《繡荷包》的調式調性
在山東民歌中,以徵調式歌曲為數量最多,約占民歌的50%左右,宮調式占30%左右,可以說徵調式宮調式是山東民歌的主要調式。而山東蒼山的《繡荷包》就為山東民歌主要調式中的一種——徵調式。這首《鏽荷包》是一首以sol、dol、re為主的六聲音階宮調式歌曲,是在五聲音階中加入了變宮音。江明惇認為這首歌曲“宮調轉換非常豐富”,易人認為這是一首“六聲音階徵調式”,從譜麵上看,第一句的落音是dol,二、三句的落音都是sol,解釋為徵調式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如果用宮調式來解釋的話,
是第二句,似乎又說不過去,而用徵調式來看,這幾處與後麵旋律的連接則順理成章。但筆者認為這是一首宮調式歌曲,因為從變宮音所處的強拍強位來看,它不是裝飾性的,而是占有較重要位置,對歌曲的風格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加強了調式色彩的變換,構成了調式轉換的跡象,這實際是從bB宮調式巧妙地轉到了它上五度的F宮調式:歌在山東是不少的,大多出現在徵調式的歌曲中,即通過偏音fa來轉,而這首是通過si來轉。這種不變調式、轉換調性的手法,擴大了樂思,增強了曲調發展的動力,應該說與歌詞內容的要求是較為貼切的,因為二、三段的歌詞表述十分含蓄,用“星辰共日月”、“黃鶯站樹梢”等比喻愛情的堅貞,而異調的出現,使民歌在色彩上更富於變化,加深了感人的力量,用宮調式(或徵調式)來傳達這種含蓄中透出的堅定決心是比較合適、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