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幸福生活的細節
第一章 幸福家庭不可不知的九個細節
不把追求最佳人選作為最大目標
對於伴侶的選擇,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別是對於女性,婚姻無異於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俗話說得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因此,女性朋友在擇偶時必須慎之又慎。
西方的擇偶觀裏有著名的“麥穗理論”,是說我們尋找伴侶時如同走進了一個麥田,一路有麥穗向我們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會有躊躇和彷徨、遺憾和悲傷。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選擇一人來陪伴自己的旅程。當然並不排除有極少數人會在一生裏一換再換。
“麥穗理論”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麥田裏去摘一顆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隻能摘一次,並且隻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走出了麥田。老師問他為什麼沒摘?他說:“因為隻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其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麵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後麵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隻能砍一次,以及同樣隻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說的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的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可見,完美的愛情和婚姻是很難得到的,大多數人隻是湊合狀態。真正合適的幾率是很小的。
不妨假設有20個合適的單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個女孩,這個女孩的任務就是,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結婚對象,決定跟誰結婚。從這20個裏麵選出最好的一個並非易事,該怎麼做才能爭取到這個結果?
首先,要考慮的是約會時對對方真實性格、人品的判斷。約會時,男女雙方一開始都是展示自己的優點,掩蓋自己的不足。當然,他們都想了解對方的一切,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對於一個女孩來說,男朋友贈送的花是相對廉價的,而貴重的鑽石、金表、項鏈等禮物也許更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心。正如有句話說的:“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有多深,就會為她掏出多少鈔票。”這是一個人樂意為你奉獻多少的可靠證明。然而,禮物值多少“錢”對於不同的人是有差異的。對一個身價億萬的有錢人來說,送上一顆名貴鑽石可能比帶你遊山玩水的價值要低得多。反之,一個窮小子,花了大量時間辛勤工作,買上一顆鑽石的價值就要高得多。
你也應當意識到,你的約會對象同樣會對你的行為挑剔一番。因此你得采取能真正代表你具有高素質的行為,而不是誰都學得來的那些行為。
其次,要考慮的是選擇什麼樣的方法來篩選出比較合適的異性。很明顯,最好的方法是和這20個人都接觸一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經過篩選,找出那個最適合的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的時間去和每個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嚴格的條件:每個人隻能約會一次,而且隻能一次性選擇放棄或接受,一旦選中結婚對象,就沒有機會再約會別人。那麼最好的選擇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實上是存在的。
我們來模擬一下。顯然,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因為他是最適合者的幾率隻有1/20。這個幾率可以說是非常渺茫,直接把籌碼放在第一個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賭注。同樣的,後麵的人情況都相同,每個人都隻有1/20的幾率可能是20個人當中的最適合者。
可以將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組(比如分成5組,每組4人),首先從第一組中開始選擇,在第一組中每一個男性都約會,但並不作選擇,即使他再優秀、再完美都要選擇放棄。因為,最合適的對象在第一組中存在的幾率不過1/5。
如果以後遇到比這組人更好的對象,就嫁給這個人。當然這種方法像“麥穗理論”一樣,並不能保證選擇出的是最飽滿最美麗的麥穗,但卻能選擇出相對飽滿、相對美麗的麥穗。無論是選擇愛情、事業、婚姻還是朋友,最優結果隻可能在理論上存在。因此,不應把追求最佳人選作為最終目標,而應設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選。這種規避風險的觀念,我們做人生選擇時非常有用。
率先表達出自己的愛意
愛情裏的規則是先動一方占據主動優勢。不管女方貌若天仙,還是男方英俊瀟灑。在愛情博弈中,隻要你把握主動權,采取先動策略,率先表達出自己的愛意,那麼就很可能獲得對方的青睞。
據說當年的晴格格王豔因為太漂亮,從來沒有男生敢去追求。最後一個商人第一個跟她表白了愛意,結果王豔就嫁給了那個商人,也就是她現在的丈夫。有一個男孩非常喜歡一個女孩,但是他就是把感情藏在心裏,不敢說出口,後來另一個男孩子先說了,結果女孩就和那個先表達愛意的男孩談戀愛了,不敢表達愛意的男孩後悔不已。因為他沒有遵循愛情裏的規則——采取先動策略。
如果看《諾丁山》到2/3時,你還沒有熱淚盈眶,那你一定還沒有真正渴望過愛情。
大牌影星安娜·斯科特走進倫敦諾丁山一家小書店,一杯橙汁使離婚後愛情生活一直空白的威廉·塞克意外地得到了安娜的吻,兩人相愛了。
然而威廉·塞克是一個羞澀的男人,或者說是一個不會主動的男人。
女主角隻能主動,第一次去他家裏,出門後又回來;在車站再次邂逅,她邀請他去自己家裏;為躲避記者跟蹤,她到他家裏過夜,也是她主動走到他的床邊;後來因為前男友的介入,她和他有了誤會,到最後,還她主動上門要求重修舊好……
那個憨厚純良的男人,或許覺得這種幸福是不真實的,就那麼一次次缺乏著愛的勇氣,就那麼一次次躲避著愛情的大駕光臨。
所以,那些看到2/3時禁不住熱淚盈眶的觀眾,一定是理解了女主角心裏的溫柔和焦急:主動、我得主動,否則我的愛情就要不翼而飛了。或許我們在生活裏也有這樣的經曆,自己心愛的那個人,仿佛永遠不知道自己在渴望什麼,就那麼傻愣愣地在一旁觀望自己的愛情,像局外人一樣不敢介入。
經濟學裏的“先動優勢”,是指在一個博弈行為中,先行動者往往比後行動者占有優勢,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說,第一個到達海邊的人可以得到牡蠣,而第二個人得到的隻是貝殼。或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先下手為強,比如,第一個對你說“我愛你”的人,總是比之後的其他追求你的人讓你印象深刻,哪怕你那時候隻是和他在大學校園裏牽了牽手、散了散步,到很老的時候,你也不會忘記他。
但是在愛情中,“先動優勢”往往會形成慣性,你主動了第一次,以後就得永遠主動下去,你愛的那個人,仿佛已經習慣了什麼事情都由你發起,或許個性使然,也或許習慣使然。
因為共鳴和分享式的愛情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當在一場戀愛當中,你發現對方隻是一個道具,而這個愛情故事基本是你一個人在拚命流淚流汗唱獨角戲,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情。
所以,在愛情裏,要耍一點小伎倆,先動了,有了優勢的時候,不如把腳步放慢,讓對方跟上來,兩個人步調一致了,愛情才能經營得好。
《諾丁山》的結局,威廉·塞克鼓起勇氣,直闖了記者會,關鍵時刻向心上人表達了自己的心聲,贏得美人歸,這就是進步。
在愛情博弈中,先表白,采取主動是追求戀人最好的策略。
愛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
現在,越來越多的男女傾向於這樣一種觀點:愛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愛情,往往意味著甜蜜,選擇婚姻卻是一場賭博。和什麼人過一輩子,選擇了,也就認命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結婚也就意味著你必須和他或她走完漫漫的人生旅途。但選擇誰呢?在選擇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對婚姻充滿著無限的渴望,選擇後也許如我們所願,也許就跌入了萬丈深淵。因為人生路漫漫,不可預期的事情太多,而且就人而言,結婚前和結婚後是絕對不一樣的。
很早他就認識她,那時,也不能說沒有愛情。
他是廠裏的車工,她是廠花。那時,喜歡她的男人很多,每天都有人給她打好飯,看著她吃。他不是她的護花使者,不是不想,而是有些自卑。他清貧,也沒什麼背景。於是,吃中午飯時,他總躲在一個角落裏偷偷地看她。其實,她在心裏早就喜歡他,隻是他不知道。他雖是車工,卻很懂文藝。每逢廠裏排戲,都是由他編本子。他們有過短暫的合作。在廠慶的晚會彩排上,她演他的本子,他說台詞。後來,他們就在一起了。結婚,生孩子,像大多數戀愛的男女一樣,有了一個好結果。
故事卻沒有完。
他們第二個孩子降生時,他對她說,想去拍電影。
她知道,這些年來,他一直沒有斷了去拍戲的念頭。
考慮再三,她還是冒著風險支持他。
辭掉工作,拿走家裏全部的積蓄,甚至借了些錢,他跑到北京,開始另一番創業。先是兩年的理論學習,後來開始在劇組裏打雜。那些日子,不用說,家裏很困難。她一個人撐下來,漸漸地,臉色黃下來,秀美的臉被愁容掩蓋。她幾乎與外界隔絕,無暇讀書,看電視,生活裏除了兩個孩子之外,就是遠在他鄉、幫不上一點忙的他。
他偶爾給她打電話,她總說,電話費好貴的,不如省下來買火車票。
其實,她是希望見他的。
22年的光陰一晃而過,他們已到中年。
她把孩子帶大,用自己的美麗、健康,換得孩子的幸福。他呢?拍了好幾部電影。他成功了,他拍的片子得到了認可,並且,在國外連連獲獎。這些,她當然知道。每當認識的朋友看到他拍的電影,而向她祝賀並詢問他的情況時,她就會無限驕傲。
隻是,他更忙。一年中,她偶爾可以見他一兩次,每次都短短三五天。
相比劇組裏年輕的女演員來說,她早成了黃臉婆。而且,現在的女孩子,為了能出名,什麼都放得開。
外麵的世界充滿誘惑,置身的世界如此無趣。他終於迎向了更藍更藍的天空。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她流著淚問他:“為什麼?”
他說:“因為我們沒有相愛的理由。”
婚姻是一場漫長的考驗。不是這時這刻的相愛,就能代表一生一世。世界會變,人也會變。兩個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人,並不一定能同時麵對生活的甘美。婚姻的不確定性很大,婚前的甜言蜜語、海誓山盟並不代表婚後一定是幸福的,這個女子的丈夫在功成名就後變心,雖然給她造成了打擊,但她畢竟有過一段時間的美好期盼,有的婚姻剛剛開始就露出了魔鬼的猙獰。
有一個喪心病狂的男人,在沒得到女人之前,百般獻媚;結婚後,不順他意,便大打出手,更為惡劣的是在女人的臉上和身上刺字,話語肮髒下流,他一共結了兩次婚,殘害了兩個女人。第一個妻子,除身上刺字外,多年後,滿臉的刺青依然清晰可見,慘不忍睹;第二個妻子全身上下共刺了300多個字,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徹底清除。他對付這兩個女人的手段和伎倆,如出一轍,那就是不許報案,否則將滅其全家,這兩個女人最初的忍讓沒有換來罪犯絲毫的憐憫,她們都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在罪犯大意的時候,偷偷逃跑的。前一個軟弱的女人為了不累及家人選擇了忍氣吞聲,隻有第二個女人在家人的支持下,勇敢地站了出來,至此這一切才真相大白。當然罪犯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個月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他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卻在兩個女人的身上和心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這兩個女人結婚前,誰也沒想到他是這樣一個惡徒,結婚以後,不但沒得到幸福,卻身陷囹圄,甚至毀了一生。
婚姻是不可預期的,就像賭博一樣。當你真正走進婚姻,會發覺婚姻不隻是圍城,甚至是牢籠,進去的想出來。婚姻的不確定性太大,它總是不可預期的。想達到真正的幸福就要學會抗和忍。用忍來減少自己的預期,用抗來遏製對方的預期。
主動為對方多做點事
有這麼一對年輕戀人,總在爭吵誰先對誰好。女的說:“你得先對我好,我才對你好!你不對我好,就甭想我對你好!”男的也不服氣:“憑什麼要我先對你好?”
即使是在熱戀中,他們誰也不願主動為對方多做點效勞服務的事情。女的覺得那樣做了,她就降低了身份,成了男人的奴仆;男的也覺得不該去伺候女的,那樣他的“大男子”身份就受到了貶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