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投資理財賺在細節(3 / 3)

投資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退休養老,還是子女念書,或是購置房屋?目標的不同直接關係到投資策略的製定。時間的長久性是指你可以在多長時期內無須迫於壓力而動用投資資產,而風險承受力表明你所能容忍的價格波動性,即股市的頻繁漲跌不會幹擾你的正常生活。

2.投資理念的確定

正確的基金投資理念包括指數化投資、分散化投資及長期性投資。要丟掉戰勝市場的幻想,放棄那些無謂的嚐試和努力,根除尋求一夜暴富及市場投機的頑疾,從而建立正確與健康的投資心態。投資分散化永遠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它既會提高投資收益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也會降低價格波動性與投資風險性。同時,應恪守長期投資的理念,避免頻繁買賣。

3.投資計劃的製訂與實施

投資者確立自己的投資原則,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的過程,也就是投資計劃的製訂過程。

要嚴格恪守自己製訂的投資方針,定期審視投資組合的結構變化,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局部調整來保持既定的“收益與風險”結構。

市場的漲跌變化可能會使投資組合嚴重偏離原有架構,投資者也可能需要根據自身的因素來重新確定自己的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力,因此定期調整投資計劃是很有必要的。

許多要買基金的人還麵臨一個矛盾的問題,那就是買新基金,還是買老基金?

相當多投資者隻有當銀行推出新基金時才購買,有些人甚至為了買新基金,將漲得多的老基金賣了。新基金發售時,銀行門口火暴的排隊場麵似乎也證明了這種行為的正確性。但這是典型的盲目投資行為,因為開放式基金每個交易日都開放申購,沒有稀缺性,在基金新發之後仍可以買到。新基金沒有過往業績,投資策略可能沒有經過實踐檢驗,而且大多由新基金經理管理,投資者無從判斷其管理能力的優劣。此外,新基金建倉時間較長,在建倉期間如果市場上漲,基金淨值漲幅將低於同類基金。另一方麵,投資者可以研究老基金的過往業績,分析其業績表現的優劣、是否具有持續性,作為投資依據。因此,“新基金”不應構成投資者選擇基金的理由,老基金應是投資者選擇的重點。

牛市買老,熊市買新,這是一個需要遵守的原則。大盤處於上漲行情時,通常買新基金的收益率不會高於老基金,因為新基金需要建倉時間,建倉時也給老基金持有的股票提供了上漲支撐。而在下跌行情中,買新基金就可以強於老基金,因為新基金可以通過延緩建倉,購買債券等手段獲取穩定收益。

市場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投資者在看好了某家基金公司後,一旦遇到該公司發行新基金就去搶購,無視基金的類型。比如,某明星基金公司前兩個月曾發行過一隻混合基金,其基金合同裏規定在債券、股票上都必須配置相應比例,這就決定了其在牛市中漲不過某些股票基金。但投資者購買時並沒有仔細考慮這些因素,買了之後發現收益率不夠高,又開始對基金管理團隊的投資能力產生懷疑。所以,買基金前,必須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想好要買什麼類別的基金。

同時,購買基金還存在著一個關於“基金淨值”的問題。由於各隻基金成立的時間先後不一樣,分紅與不分紅、多分紅與少分紅、分紅的時間等均有很多的差異,單純看基金的淨值可能會不夠準確,尤其是積極分紅的基金可能會與淨值低的基金被混在了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查看基金的淨值增長率,查看基金的淨值增長率排名,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所謂“基金淨值這麼高了,沒有什麼上漲空間了,不能買”,這是典型的高淨值恐懼症。其實將基金份額淨值的高低作為投資的依據是投資基金的誤區。

在相同情況下,基金份額淨值高是基金業績表現優異以及基金經理管理能力較強的表現。基金的上漲空間取決於股票市場的總體表現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與基金份額淨值絕對值的高低沒有關係,也不存在淨值的上限和上漲空間的問題。

實際上,懼怕高淨值與懼怕老基金是一個問題的兩麵。所以,牛市買老,熊市買新,與牛市買高淨值基金,熊市買低淨值基金(包括新基金)是同一回事。

外彙:很可能你是下一個億萬富翁

任何東西通過比較後就會產生差別。對商品來說,有了差別就會產生差價,而有差價就有獲利的空間。貨幣同樣如此,外彙投資就是獲取不同貨幣之間的差價。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投資外彙成了造就億萬富翁的有效途徑。

外彙市場的外圍環境比較公正、透明而且交易量很大,國際市場一天交易10000多億美元,誰都無法操控,就是政府的幹預也隻能起到短期作用,長期或中期的趨勢是左右不了的,這是股市無法比的。再有,一種貨幣的背後是一個國家,而一隻股票的背後是一個公司,二者的背景孰大孰強不言而喻。

另外,任何一種貨幣一年的波動不像股票那麼大,就算做即期套牢了,一年最多損失10%,不會像股票跌得那麼慘。

李老先生退休後拿出了家裏的2萬美元,投資到外彙市場,每天騎車跑銀行,成了“專業”彙民。問他投資的情況,他說:“有賺有賠,總體算下來贏利,比銀行存款強多了。”

現在手中持有外幣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外幣的存款利率也是非常低的,應該通過外彙買賣提高手中外彙的收益率。

在外彙交易中,一般有以下幾種交易方式:

1.即期外彙交易

又稱為現貨交易或現期交易,是指外彙買賣成交後,交易雙方於當天或兩個交易日內辦理交割手續的一種交易行為。即期外彙交易是外彙市場上最常用的一種交易方式,即期外彙交易占外彙交易總額的大部分。主要是因為即期外彙買賣不但可以滿足買方臨時性的付款需要,也可以幫助買賣雙方調整外彙頭寸的貨幣比例,以避免外彙彙率風險。

2.遠期外彙交易

跟即期外彙交易相區別的是指市場交易主體在成交後,按照遠期合同規定,在未來(一般在成交日後的個營業日之後)按規定的日期交易的外彙交易。遠期外彙交易是有效的外彙市場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際範圍內的彙率體製從固定彙率為主導轉變為以浮動彙率為主導,彙率波動加劇,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從而推動了遠期外彙市場的發展。

3.外彙期貨交易

隨著期貨交易市場的發展,原來作為商品交易媒體的貨幣(外彙)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外彙期貨交易就是指外彙買賣雙方於將來時間(未來某日),以在有組織的交易所內公開叫價(類似於拍賣)確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某一標準數量的特定貨幣的交易活動。這裏,有幾個概念讀者可能有些模糊:①標準數量,特定貨幣(如英鎊)的每份期貨交易合同的數量是相同的,如英鎊期貨交易合同每份金額為25000英鎊。②特定貨幣,是指在合同條款中規定的交易貨幣的具體類型,如3個月的日元,6個月的美元等。

4.外彙期權交易

外彙期權常被視作一種有效的避險工具,因為它可以消除貶值風險以保留潛在的獲利可能。在上麵我們介紹遠期交易,其外彙的交割可以是特定的日期(如5月1日),也可以是特定期間(如3月l日至5月1日)。但是,這兩種方式雙方都有義務進行全額的交割。外彙期權是指交易的一方(期權的持有者)擁有和約的權利,並可以決定是否執行(交割)和約。如果願意的話,和約的買方(持有者)可以聽任期權到期而不進行交割。賣方毫無權利決定合同是否交割。

目前,我國使用最多的還是個人外彙買賣業務,就是委托有外彙經營權的銀行,參照國際金融市場現時彙率,把一種外幣買賣成另一種外幣的業務,利用彙率的波動,低買高賣從中獲利。

凡持有本人身份證,並在有外彙經營權的銀行開立個人外幣存款賬戶或持有外鈔的個人,都可以在有外彙經營權的銀行委托其辦理買賣業務。個人外彙買賣業務對想要手中外彙增值的投資者來說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將手中持有的利息較低的外幣,買賣成另一種利息較高的外幣從而增加存款利息收入,而且可以利用外彙彙率的頻繁變化,贏得豐厚的彙差。

但是,作為投資者應該清醒地看到外彙投資往往伴隨著一定的彙率及利率風險,所以必須講究投資策略,在投資前最好製訂一個簡單的投資計劃,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因盲目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