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開門見山地承認自己對出版業一竅不通,需要借助有才幹的人促成事業的成功。接著,他把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放在桌子上,對魯濱孫說:“除這點錢外,我們還要再給你應該得到的那些股份和長期的利益。”為了解決魯濱孫公務繁忙的煩惱,詹森指著幾位部屬說:“這些人都歸你使用,主要是為了幫助你處理辦公室的煩瑣事務,把你從辦公室的煩瑣事務中解脫出來。”當魯濱孫提出所有經濟實惠要現金不要股票時,詹森又耐心地告訴他股票在過去幾年中如何漲價,利益如何可觀,利息如何高,等等,同時還強調,他會向魯濱孫提供長期的安全福利。
對於魯濱孫來說,這些條件滿足了他的迫切需要,即他的雜誌社有了足夠的資金和擴展業務的財力保證,破產的危險大為減少,無論是眼前看得見的現金收入還是未來的長期利益,對他都是不小的誘惑。於是魯濱孫同意將他的雜誌轉給詹森,並投到詹森的旗下。詹森花費了比別人少的投入,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給點甜頭好辦事,也就是常言所說的“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如果在送禮時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還不如不“送”。因為這樣既達不到目的,還會被人看不起。也不要空口許諾會有什麼好處,那樣根本不可能打動對方。
讓別人幫你畢竟是件很難的事,必須把世故與人情都揣摩透。如果想請人幫忙,得先估計你自己有什麼本事作為交換的條件,這種條件對方是否需要。沒有可用的交換條件,不要貿然開口請求,這隻是自討沒趣而已!所謂交換條件,可以是物質,也可以不是,你的某種能力對方認為很需要,那麼你的某種能力就是交換條件;你的近親是個有地位的人,對方若認為需要你的近親,那麼這位近親的財力,或勢力,或地位,就是交換條件。隻有當對方得到了甜頭,看到了利益,他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為你做事。
學會珍惜和利用你的敵人
學會利用敵人,在與敵人合作的過程中,有的敵人成了你的朋友,也有的敵人變得更加敵對,但隻要能夠做成事情,使你獲得利益,這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要突破條條框框,一味依靠朋友可能一無所獲,如果還要排斥從敵人那裏吸取經驗,那你什麼事都做不成,什麼成績都沒有,什麼利益都沒有。這是你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利用敵人並不妨礙你的利益,而且還能給你創造更多的利益,你為什麼一定要對敵人的一切都特別排斥呢?
在亞熱帶,有一個由三種動物組成的非常有意思的生物鏈:毒蛇、青蛙和蜈蚣。毒蛇的主要食物是青蛙,青蛙卻以有毒的蜈蚣為美食,在青蛙麵前是弱者的蜈蚣卻能夠使比自己體形大得多的毒蛇斃命,一般的毒蛇對它都無可奈何,三者間兩兩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有趣的是在冬季裏,捕蛇者卻在同一洞穴中發現三個冤家相安無事地同居一室,和平相處地生活。
它們經過世代的自然選擇,不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領,也學會了利用自己的克星保護自己的本領:如果毒蛇吃掉青蛙,自己就被蜈蚣所殺;而蜈蚣殺死毒蛇,自己就會被青蛙吃掉;青蛙吃掉蜈蚣,自己就成為毒蛇的盤中餐。這樣一來,為了生存,青蛙不吃蜈蚣,以便讓蜈蚣幫助自己抵禦毒蛇;毒蛇不吃青蛙,以便讓青蛙幫助自己抵禦蜈蚣;蜈蚣不殺死毒蛇,以便讓毒蛇幫助自己抵禦青蛙。三者相克又相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平衡局麵。
這個平衡格局有個樸素的道理:有時敵人、對手的存在,往往比消滅他們更有利,能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以敵製亂,用敵於我。利用敵人才能達到讓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
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敵人,在利用敵人的過程中獲得已有的利益,這比敵意十足的對抗更為明智。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誰也不能保證身邊沒有一些潛在的敵人。當你任由自己卷入人際衝突、玩手段、搶功勞、為小事爭吵不休的紛爭中,隻會耗盡你的精力,影響你的態度。另外,你還會浪費原本應該用在正事上的寶貴時間。但是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能努力了解別人的動機,你就會發現你的敵人和你之間的相同點遠比你認識的多。在他身上,有你所缺少的,需要你學習的,而他帶給你的壓力正是一種最難得的動力。你所要做的就是敞開胸懷,讓抵觸情緒徹底消失,坦然地麵對他。
你應該勤於向敵人學習。要想戰勝敵人,就必須向敵人學習,做到知己知彼,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就會在自我陶醉中成為“井底之蛙”。向敵人學習減少了自己探索的風險;向敵人學習還能發現對手的不足,以較少的付出獲取較大的利益;向敵人學習更有益於審視自我,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學習對手是為了戰勝對手,首先了解對手的競爭實力、競爭方法和競爭策略;其次要增強競爭的應變能力,根據競爭需要不斷調整應對戰術,力求隨機應變。隻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敵人是個重要的參照物,他的存在證明你本人存在的價值。在敵人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是英雄,也就有了理解的基礎,有了相互尊重的前提。珍惜敵人就是珍惜自己,寬容對手就是自尊的表現。
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
美國總統林肯曾這樣說過:“我——對全美國人,對基督世界、對曆史,而且,最後,對上帝負責。”林肯成就了自己的偉大人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與敬仰,應該說這與他的責任感不無關係。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家庭、親戚、朋友、國家、社會。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責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一個不愛家庭的人怎麼會愛他人和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麼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這樣的人往往是把責任看做是強加給他的負擔,看做是個人純粹的付出而索取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人生負有什麼責任的人,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麼的人,又怎麼能夠獲得他人的幫助呢?
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去愛你所做的,用心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則在人生路上你永遠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群孩子在公園裏做遊戲。在這個遊戲中,有人扮演將軍,有人扮演上校,也有人扮演普通士兵。有個小男孩抽到了士兵的角色,他要接受所有長官的命令,而且要按照命令絲毫不差地完成任務。
“現在,我命令你去那個堡壘旁邊站崗,沒有我的命令不準離開。”扮演上校的孩子指著公園裏的垃圾房神氣地對小男孩說。
“是的,長官。”小男孩快速、清脆地答道。
接著,“長官”們離開現場,男孩來到垃圾房旁邊,立正,站崗。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小男孩的雙腿開始發酸,雙手開始無力,天色也漸漸暗下來,卻不見“長官”來解除任務。
一個路人經過,看到正在站崗的小男孩,驚奇地問道:
“你一直站在這裏幹什麼呢?下午進公園的時候我就看見你了。”
“我在站崗,沒有長官的命令,我不能離開。”小男孩答道。
“你,站崗?”路人哈哈大笑起來,“這隻是遊戲而已,何必當真呢?”
“不,我是一名士兵,要遵守長官的命令。”小男孩答道。
“可是,你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回家了,不會有人來下命令了,你還是回家吧!”路人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