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活在和諧中(1 / 3)

第十六章 活在和諧中

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造就了物的美;融彙在環境中,造就了環境的美。

——冰心

世界就是我們本身

《2012》是一部關於地球毀滅的災難電影,講述了世界末日到來時,全人類在災難中掙紮求生的經曆。影片中,全球突然出現極其反常的氣候變化:強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發、洶湧的洪水席卷而來,恐慌、騷亂、瘋狂、絕望,整個世界暴露在一片衝突之中,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則陷入了永無止境的黑暗之中。這部氣勢磅礴的災難電影,深深地震撼了每一個觀眾的心靈。同樣,它也讓我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世界上為什麼存在如此多的災難?”

各種傳播途徑讓我們每天都了解到世界上出現的災難:地震、火山爆發、水災、海嘯……每一樣來自自然的危機都導致了人類與這個世界的衝突,而導致這些衝突的根源就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人類一味地將自身與外界劃分開來,讓自己的能量場保持特有的振動頻率,卻沒有意識到,自身的能量正是來自於宇宙,來自於自然。這樣刻意地將兩者的聯結切斷,勢必會阻礙能量的正常流通,自然界的各種衝突也就無法避免了。因為衝突,讓原來和諧的世界出現了傾斜;因為衝突,讓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能量流通出現了阻礙。

我們需要化解自身與世界的衝突和矛盾,為此,20世紀最受推崇的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教給了我們化解的方法:洞察自我心靈的住所。他說:“我們不能依賴任何人,不能依賴任何權威或導師,隻有我們自己探索,隻有自己洞察衝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地懂得自己,麵對整個動蕩不安的世界。”克裏希那穆提反複地告誡人們:“如果想看清我們的生活,首先要看清外麵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如果我們把自己從世界這個整體中割裂開來,對待外麵發生的任何事都漠不關心,就會阻礙我們從生命中獲得真知,甚至會導致更多的衝突。”

也許有人會覺得外界與自己毫無關係,如果這樣想,那麼他們必然無法看清內在的自己。因為外麵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生活在一個舞台中,在舞台上表演的人,不僅僅隻有我們自己。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整個人類。”我們一再地強調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把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樣的想法是很危險的。因為外部的世界正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想法都會影響到外界,我們每個人都要對此時的世界負責,即使世界有一天麵臨危險,也與全人類都有關係。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溫馨的,正如一首婉轉悠揚的歌曲,而出現的那些不和諧,我們完全可以當做一段小插曲,並不影響美妙的主旋律。我們與世界是保持一致的,因為我們自身所發生的事包括內心所想,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從內心中開始走向完美,走向光明,走向沒有危難的旅途,那麼整個世界必然會跟上我們的腳步,與我們保持一致。

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的未來也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我們試圖尋找一種安全感,卻發現沒有任何地方是沒有衝突的,除了和諧的內心。和諧是一種最平靜的能量,也是最有容納力的能量,它可以使我們體悟到愛、喜悅與和平,讓我們的周圍散發出和諧的能量場。所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好的事物都會被吸引而來,成為我們內在愉悅的能量。

世界就是我們本身。因此,請你把外界與內心的界限一點一點地消融,重新恢複與宇宙之間的能量聯結,讓整個世界與自身都處於和諧之中。

拋棄阻礙和諧的“分別心”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被劃分過的世界:富貴與貧窮、美麗與醜陋、善良與凶殘……所有的事物都被我們嚴格地區分,並以不同的態度去對待。因而整個世界由於我們的“分別心”出現了傾斜,很難再呈現出和諧的本質。

李渤是唐朝時候的江州刺史,他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講‘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夠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是不是說得太過誇張了?”

智常禪師笑了笑說:“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有!”李渤得意揚揚地大聲答道。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現在在哪裏?”

李渤抬手指著腦袋說:“都在這裏!”

智常禪師合十淺笑:“奇怪了,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個椰子那麼大,怎麼能夠裝得下萬卷書呢?”

李渤聽了,當下恍然大悟:原來事物本無大小、多少的分別,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是由人的分別心造成的。

李渤在智常禪師的點撥下看清了事物之間為何存在差別,而禪師的一番話也同樣點撥了我們每一個人: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差別都由人的“分別心”造成。你認為是好的事物,無論它是否存在缺陷,在你心裏它永遠都是好的;你認為糟糕的事物,不管其本身如何,在你的心裏它永遠都是糟糕的。

著名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說過:“我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分別心上。我們一直在選擇、分別、拋棄、接受、拒絕,分別出種種的生活層次,在這個過程中心一直在敗壞、崩潰。”其實,不僅是心在敗壞與崩潰,整個世界中被我們區分出來的事物都呈現出了傾斜的狀態,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分別心“對待”事物。

我們的生活幾乎全部建立在分別心上麵:我們用貧富分別生活的層次,用高低貴賤分別職業,用親疏遠近分別關係,並對不同的專業和種屬分別出喜歡和不喜歡。我們的心理活動就是建立在這種分別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比較、鑒別、批判和下結論,因而,自身與外界產生了種種的矛盾,整個世界也由此變得不再和諧。

其實,隻要放下這種“分別心”,我們就能修複阻礙和諧的危機關係。佛家常說:“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大與小、高與低、多與少、善與惡、好與壞、生與死,都是事物最單純的真相,本來就無好壞之分。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若想不起“分別心”,就要憑借自己的本性單純、樸素地生活,拋開“你”、“我”的界限和對事物的判斷與認定。

阻礙和諧本質的正是人們的分別心,它使人們對自身與外界的能量也產生了不同態度。人們將其他人或事物的能量按自己的意念區分,好的吸納進自身的能量場,壞的拒之門外。這種人為地判斷讓世間萬物傾斜,也讓能量的分布不再均勻。唯有除去“分別心”,將阻礙和諧本質的這種念頭修複完善,才能讓整個世界回歸到和諧的本源之中。來自各處的能量也會重新有秩序地運行,並且那些與我們的振動頻率相同的能量才會主動接近我們,因而,我們就會生活在和諧的能量場之中。

以謙卑之心對待一切

有一塊石頭,隱於山林,沒於草間,不為人知。它長得普普通通,並不像周圍的同伴那般棱角分明。但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它仍保持著本性,謙卑地隱藏於草莽間。不久,一位雕刻家拾起它,並將它精心地雕刻成了一座石像,立於萬人之前,受人膜拜敬仰。

有一條小溪,流過小村地頭,流過頑石水草。它知道在前麵,還有大江大河,還有大海。它知道自己的渺小,於是它謙卑地流著,流向大河,又讓大河載著它奔向大海。於是,它清澈的小水滴,也成了廣闊大海的一部分。小溪的水,也由此獲得了永恒的價值。

人生,其實也需如此。我們需要懷著一顆謙卑向上的心,在喧鬧浮躁的社會,不浮華、不妄動,默默地向著目標前進。如果每個人都保持著這種謙卑之心,那麼世間必然少了許多紛爭與衝突,和諧的本質也自然會顯露出來。

一位出身富有的學生趾高氣揚地誇耀他家在雅典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於是老師拿出一張世界地圖請他指出亞細亞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