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為信仰而活
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隻是恐怖和疑惑。隻有高尚的組織體,才能達到信仰。
——俄國: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信仰是靈魂給予心靈的饋贈
信仰是什麼?有人說它是明燈,照耀人前行的方向;有人說它是理念,一種由抽象到具體,由具體到抽象的精神遐想;也有人說,信仰是一種無形的能量,它是靈魂給予心靈的饋贈,讓每一個荒蕪的心靈誕生春天的希望……
對此,深受世人尊敬的心靈導師約瑟夫·墨菲說過:“生命的法則就是信仰的法則,所謂信仰,簡單地講就是指你心頭所想之事。”一個人心裏、腦海裏所想的一切,都會牽動他的每一個行動。
信仰包含著信仰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而這種最純粹的追求也會讓人們創造出最有價值的人生。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
在一座孤島上,一個燈塔守護人生活了將近40年。當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時,他就隨著父親來到了這個孤島。白天父子兩人出海捕魚;晚上就燃起篝火,為過往的輪船引航。20年後,父親死了,他就一個人在孤島上守護著這座燈塔。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裏,一艘客輪在燈塔的指引下,安全地停泊在孤島避風處的港灣。船長上岸後,萬分感激地對守塔人說:“如果沒有這座燈塔的指引,我這艘客船,還有滿船的乘客,早就葬身海底了。作為感謝,我要帶你離開這個地方,並且每月至少給你2500美元的薪水。”
守塔人笑著搖搖頭。船長大惑不解:“難道你不想過安逸的生活嗎?”守塔人平靜地說:“想!但是這裏就是我的崗位。10年前遭遇風暴的船長和你一樣,答應給我3000美元的薪水。可是假如我當時答應他離開了這裏,後來的那些船隻,包括你的這艘,今天還能獲救嗎?”船長如夢初醒,激動而又慚愧地抱住了守塔人。
守塔人擁有高貴的信仰——那就是為每一艘經過的船隻指引航向。其實,他指引的何止是船隻,冥冥之中,他為無數人的心靈導航。他將自己信仰的能量傳遞給每一個接受過他幫助的人,從而讓信仰的種子留在了這些人的心中。
人的一生,做什麼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造福更多的人。將自己的善良和愛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這種造福就是崇高的信仰。林語堂曾說:“信仰,即是教人行善的方式,溫暖別人,自己也不會寒冷。”這就是信仰的最高境界。但是,要始終如一地堅守信仰並不容易,“路漫漫其修遠兮”,堅守信仰,也需要頓悟。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有一個乞丐來找榮西禪師,哭訴道:“禪師,我的妻兒已多日粒米未進。我盡我的一切努力給他們溫飽,可是始終無法辦到。連日來的霜雪使我舊病複發,我現在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我的妻兒都會餓死。禪師,請您幫幫我們吧!”
榮西禪師聽後頗為同情,但是他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如何幫助乞丐呢?不得已,榮西禪師拿出準備裝飾佛像的金箔說:“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榮西禪師的這個決定讓弟子們都很驚訝,他們紛紛表示抗議:“師父!那些金箔是準備裝飾佛像用的,您怎麼能輕易送給別人?”
榮西禪師非常平和地對弟子們說:“也許你們無法理解,可是我是因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弟子們一時無法領悟榮西禪師的深意,憤憤地說:“師父!您說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麼做的,那麼我們將佛像變賣以後用來布施,這種不重信仰的行為也是尊敬佛陀嗎?”
榮西禪師不再辯解,隻是說:“我重視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獄,我也要為佛陀這麼做!”弟子們仍然不服,還是嘀咕個沒完。榮西禪師於是斥責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鷹、舍身飼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麼對待眾生的?你們真的了解佛陀嗎?”
榮西禪師的一番教誨恰好讓人們理解了崇尚信仰的真義。信仰不是拘泥於形式,而是要探索出它最深刻的含義。如果像榮西禪師的弟子們一樣隻懂得表麵的信仰,而不懂得真正的信仰正是要像佛陀一樣普度眾生,那麼我們所堅守的信仰也就不能稱之為信仰。
人們一旦擁有了信仰,就有了開拓未來的能量與立足世界的精神資本。當你身處浮躁、空虛與冷漠之中時,高貴的信仰可以成為慰藉你的精神食糧,這種正向的能量可以讓你的身邊環繞著同樣積極的能量場。於是,這個能量場為你的心靈吸納來真誠、美好與善良,生命因而為你展開真善美的畫卷,為你的人生繪出一幅絕美的景象。
即使祈求上天也要保持尊嚴
學生盼名師、工作盼貴人、貧窮盼財神,現代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無論是人也好,神仙也罷,人們要為自己能找各種依靠。社會上這種“盼救情結”越來越多,且不論他們所祈求的人或神是否有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的條件,單單就他們本身而言,這種沒有尊嚴的祈求會讓他們失去許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東西。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最不可糟蹋的東西,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做什麼,哪怕是祈求上天,也不可丟掉尊嚴。雅典人在祈雨時,禱告的語言也不忘保持著自己的尊嚴:“降雨吧,降雨吧,親愛的宙斯,使雨降落到雅典人耕過的土地上,降落到平原上。”他們以這種簡單而高貴的方式祈禱,而並非如一個乞丐般出現在祈禱的聖壇前。尊嚴,應該被看做是人類最重要的價值。一個人要活得有尊嚴,就要有自己的基本原則,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的。
一年冬天,美國加州的一個小鎮上來了一群逃難的流亡者。長途的奔波使他們一個個滿臉風塵,疲憊不堪。善良好客的當地人生火做飯,款待這群逃難者。鎮長約翰給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這些流亡者顯然已很久沒有吃到這麼好的食物了,他們接到東西,個個狼吞虎咽,連一句感謝的話也來不及說。
但有一個年輕人例外,當約翰鎮長把食物送到他麵前時,這個骨瘦如柴、饑腸轆轆的年輕人問:“先生,吃您這麼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約翰鎮長想,給一個流亡者一頓果腹的飯食,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會這麼做,於是便說:“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你來做。”
這個年輕人聽了約翰鎮長的話之後顯得很失望,說:“先生,那我不能隨便吃您的東西,我不能沒有經過勞動便享受這些東西。”約翰鎮長想了想又說:“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一些活兒需要你幫忙。不過,等你吃過飯後,我才給你派活兒。”
“不,我現在就開始工作,等做完您交代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那個年輕人邊說邊站了起來。約翰鎮長十分讚賞地望著這個年輕人,但他知道這個年輕人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又走了這麼遠的路,可是不給他做些活兒,他是不會吃下這些東西的。約翰鎮長思忖片刻說:“小夥子,你願意為我捶背嗎?”那個年輕人便十分認真地給他捶背。捶了幾分鍾,約翰鎮長便站起來說:“好了,小夥子,你捶得棒極了。”說完將食物遞給年輕人,他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約翰鎮長微笑地注視著那個年輕人說:“小夥子,我的莊園太需要人手了,如果你願意留下來的話,那我就太高興了。”
那個年輕人留了下來,並很快成為約翰鎮長莊園裏的一把好手。兩年後,約翰鎮長把自己的女兒詹妮許配給了他,並且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一無所有,可他將來一定會很富有,因為他有尊嚴!”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將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別人身上,欣然地接受別人賜予的恩典。他們不會像故事中的那個年輕人一樣,憑借自己微薄的力量換取等價的東西,而是一味地祈求與索取,殊不知,這樣的祈求已經等同於乞討。
有尊嚴的人比那些放棄了尊嚴而隻接受施舍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前者會用自己的能力換取需要的一切,做人的價值與樂趣也因此得到體現。尊嚴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挺直脊梁,用行動捍衛自己的尊嚴。哪怕陷入穀底,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脫離困境,你也絕不能出賣自己的尊嚴,而應像故事中的年輕人那樣,帶著高貴的靈魂得到他人尊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