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掌控命運(2 / 3)

在心理學裏,一個人的心境主要是由心態決定的。正如無門慧開禪師的一首詩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個人的心態好了,心境自然也會閑適而美好,人生同樣會隨之愜意起來。而我們的心態主要由認知、情感與意向所決定,所以它們是保證我們擁有圓滿人生的心境三要素。這三個要素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心境模式,缺一不可。

認知是心境產生的基礎。例如領導交給我們一份工作,我們也許會覺得“這份工作太輕鬆了”或是“這份工作真是太難了”,這就是我們對工作的認知,正因為人們判斷事物的觀點不同,也自然導致我們形成不同的心境。這種認知直接傳導給心境模式,自然對接下來的其他兩種要素產生影響。由此,我們會對這份工作產生不同的情感。如果覺得這份工作很輕鬆,那麼我們的情感必然是:“我喜歡這份工作!我一定能夠做好這份工作!”如果覺得這份工作太困難,那麼我們得到的情感必然相反。但有時候,情感也會比較“獨立”,不會受到認知的影響。例如我們即使覺得這份工作特別難,也依然喜歡做,因為它可能是我們的夢想與願望。

除了心態和認知,心境的第三個要素就是意向。意向類似於意圖,就是指人們對待或處理外在事物的反應傾向,它分為肯定的意向與否定的意向兩種。簡單地說,肯定的意向就是對事物的接受,而否定的意向就是對事物的躲避或拒絕。例如一份工作無論簡單還是困難,我們都想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這樣的意向就是肯定的;而我們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則屬於否定的意向。

心境三要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互相製約,缺一不可。它們有時步調一致,有時又各自“行動”,但無論過程怎樣,最終卻組成了心境。因此,一個人對生活、對世界如何認知,就導致他產生怎樣的情感,最終決定了他對待生活與世界的態度與做法。

追求人生的圓滿是每一個人美好又單純的願望,而心境恰好成了這個願望的前提。為了追求這個願望,人們付出了財富,犧牲了健康,甚至耗盡了所有,但是忘了追求圓滿人生其實非常簡單——隻要保持好的心境便可。好的心境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需要我們後天去培養的。所以,無論出身如何,境況如何,隻要你願意去培養自己、塑造自己,就可以擁有好的心境和圓滿的人生。

心靈體驗:

請看這些詞語:寒冷、黑暗、肮髒、絕望、罪惡、醜陋、仇恨、腐爛……感覺如何?內心是不是產生了一些消極的情緒呢?再看這些詞語:溫暖、光明、整潔、希望、善良、漂亮、關愛、新生……感覺又如何?是否從心裏產生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呢?

需要記住的是,如果你的心境始終低沉消極,人生也會隨之消極,像是看到了第一組詞語一樣;如果你的心境是安寧樂觀的,人生也會隨之充滿陽光,如同看到第二組詞語一樣。

生活中心想事成的秘密

你生命中發生的所有事情以及此時擁有的一切都是被你自身吸引而來的,這樣的說法你會相信嗎?相信很多人都不會信,但這是事實。因為宇宙中有這樣一個定律,叫做“同類相吸”,就是說某種物質會吸引與它相同的或相似的物質。對於“吸引”這個詞,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正如一塊磁鐵必然能吸引鐵釘、鐵絲之類的東西,但絕對不會吸引一塊塑料。

看一看身邊的那些“明星”人物,他們都吸引了什麼?老板的欣賞、同事的佩服、下屬的愛戴、客戶的滿意……他們甚至在各個方麵都高你一頭。你覺得這些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成功,即使不承認心中的嫉妒,也依舊會覺得眼紅。而你呢?你不妨問一問自己:“我能吸引什麼?”你或許一直在疑惑:為什麼自己始終不能像他們那樣成功呢?答案就是:你不懂得吸引力法則,也不懂得心想事成的秘密。其實,生活中就是存在著這種讓願望轉化為現實的力量,那些社會上的精英、生活中的強者往往都是通過這種力量到達成功的彼岸的。

一位窮苦的牧羊人領著兩個年幼的兒子,以給別人放羊來維持生計。一天,他們趕著羊到山坡前,看見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的頭頂飛過,並很快消失在遠處。小兒子問他的父親:“大雁要往哪裏飛?”牧羊人回答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裏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他的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極了:“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跟著羨慕起來:“做個會飛的大雁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對兩個兒子說:“隻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兒子們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長大以後果然飛起來了。他們就是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自由飛翔於藍天的夢想,就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心想事成。這種強烈的願望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吸引過來的是能夠實現夢想的一切東西,讓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讓自己真正心想事成。隻要你也能堅信自己有一天會如願,那麼,你也一定會像他們一樣,吸引過來一切想要的東西。

有句話說得不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後,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念與強烈的渴望,它們會像磁鐵一樣,不斷地吸引能實現願望的一切有利因素,讓你夢想成真。隻要你覺得可能,它就會變成可能。就好像愛迪生發明燈泡一樣,雖然失敗了幾千次,但他還是堅持嚐試,因為他始終相信“可能”,相信自己一定能辦到。科學家通過對大腦的研究發現,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認為他所做的事情有可能成功,那麼他成功的機會就比那些認為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人大很多。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到一所學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對一個班上的一些孩子說,你們是天才,智商非常高。經過15年的追蹤調查,那些被認為是高智商的孩子果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科學家發表言論說:“其實那些孩子們的智力水平很一般,而他們之所以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聰明的、高智商的。在日後的生活中,他們時時刻刻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並且讓自己不斷地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心想事成”這句話送給別人是一個美好的祝願,送給自己也同樣美好。心想事成存在於每個人的心底,當我們無比堅信心中所想的事情會實現時,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它就會變為現實。我們不妨給自己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使自己強烈渴望做成一件事或得到某種東西,讓內心的“磁石”把外界所有需要的東西吸引到身邊,將不可能的事情轉化為可能,讓自己也能夠心想事成。

心靈體驗:

你可以試著為自己建立一個短期目標,如把今天的工作全部做完。當你完成了這個小目標時,會產生一種成就感。接下來,你可以趁著這股積極的勢頭,逐漸擴大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一定要相信心想事成的力量。當一步步接近更高的目標時,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並且不斷朝著你所想的方向發展。

心靈革命:麵對危機中的世界

《2012》是一部關於地球毀滅的災難電影,講述世界末日到來時全人類在災難中掙紮求生的經曆。影片中,全球突然出現極其反常的氣候變化:強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發、洶湧的洪水席卷而來,恐慌、騷亂、瘋狂、絕望,整個世界陷入永無止境的黑暗中。該片導演羅蘭·艾默裏奇在回答“為何鍾情災難題材電影”時說:“災難電影是一種衝突很強烈的電影,它關係著生命的存亡,是你死我活,力量懸殊的一種較量……會讓大家警醒,居安思危。《2012》講述的是一種可能性,如果是真的,人類文明何去何從,地球上的人們又該怎麼辦?”

如此一部氣勢磅礴的災難電影深深地撼動了每一個觀看者的心靈。而導演羅蘭·艾默裏奇的回答又對我們每個人提出了疑問:麵對危機中的世界,我們該怎麼辦?當今世界,我們每天都能從各種途徑獲得新聞消息,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媒體把外界的種種危險都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些危險或是自然的,或是人為的。這些訊息迫使我們必須麵對外界的危機,必須尋求一種方法來避免走向巨大的災難。

為此,20世紀最受推崇的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教給我們麵對危機的方法:洞察自我心靈的住所。他說,我們不能依賴任何人,也不能依賴任何權威或導師,隻有我們自己探索,自己洞察衝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麵對整個動蕩不安的世界。這名智者反複地告誡人們:如果想看清我們的生活,首先要看清外麵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如果我們把自己從世界這個整體中割裂開來,對外麵發生的任何事都漠不關心,那將會阻礙我們從生命中獲得真知,甚至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更多無止境的衝突。這一切的衝突與矛盾都是因為我們在危機麵前不能很好地洞悉自己。

有人可能會想:“外麵的世界與我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樣想,那麼必然無法看清內在的自己。因為外界的畫麵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舞台中,在舞台上旋轉的人不僅僅隻有我們自己。蒙田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整個人類。”如果我們一再地強調獨立的個體,而不把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樣的想法是很危險的。因為外部的世界正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種思想都會影響到外界,因而我們每個人都要對此時的世界負責,即使世界有一天麵臨危險,這也與全人類都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