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如夏花之絢爛——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點金術2(3 / 3)

心理解惑

許老太遭遇的正是老年人的一種空巢心理。

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過著群居生活,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孤獨可能達到恐懼或害怕的程度。子女遠走高飛,年輕人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後,尤顯得“孤苦伶仃”。他們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或情感的支持係統往往趨於脆弱。若老年伴病者,更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消極悲觀,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上了年紀就隻能一步步邁向墳墓,重者還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癡呆的行列。

陽光氧吧

老年人隻要心智尚在,是可戰勝“空巢”孤獨感的。

1.給自己製訂一個驅除孤獨的計劃

當自己感到孤獨時,可以製訂一個計劃,向自己布置不同難度的交往任務。開始時,交往任務可以簡單一些,然後逐漸加強交往的難度。例如,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鄰居聊天10分鍾。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20分鍾,並與其中的一位多聊10分鍾。第三星期,保持上一星期的交友時間,找其中的一位不計時間的隨意談心。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找其中的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動。第六星期,嚐試與陌生的人交往。在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中,尊重別人的特點與習慣,努力與人和睦相處。

2.為自己的生活找個伴兒

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才是真正終身的伴侶。孩子離巢,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夫婦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加強夫妻情感交流,進一步改善夫妻關係,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巢而留下來的“真空”。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重組家庭,使自己的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擺脫孤獨。

3.多與子女交流,並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

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後,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係,盡量增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給他們更多的體貼和幫助,注意消除誤會,吸引他們經常回家來團聚。或者,條件許可老人可以在兒女家輪流居住,以免獨守空房。麵對“空巢”的老年人還要注意開拓新的豐富有益的業餘生活,從看書、習字、畫畫、練琴、打拳、擊劍、種花、飼養動物等活動中,獲得樂趣,有助於自己從孤獨的小圈子裏脫離出來。即使從事這些活動時可能也隻是一個人,但是,全身心投入到生活情境中的時候,孤獨感已經悄然消散了。

4.兒女常回家看看

老人麵臨“空巢”,主要是由於子女都離家獨立了,老人產生了孤獨心理,畢竟他們的一生大部精力都用在了子女的身上。因此治療這種心理的最佳辦法,就是兒女要常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別讓父母再為我們操勞一生之後,最後隻剩自己麵對空空的房間,孤獨度日。

心靈茶坊

關愛老人,理解老人,陪陪老人

閱覽室的管理員越來越煩那個讀者了,打從心眼裏煩。

那是個七十多歲的老讀者,背駝得厲害,但老讀者風雨無阻,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室裏。不僅如此,在所有讀者中,他總是第一個進去,最後一個走。有時讀者都走盡了,他也不走,天天如此。

那個老讀者每次來到閱覽室,翻翻這看看那,看上去毫無目的,純粹是來消磨時光的。管理員煩他,別的管理員也如此,對他一點也沒有好感。有一天偶然發生的一件事,讓管理員從此改變了對老頭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問她:“你母親是不是被聘為我老婆的那個商場的監督員了?”

管理員愕然:“沒聽母親說過呀。”

同事說:“我的老婆在某商場當營業員,她們商場每天開門,迎來的第一個顧客常常是你母親。而且老人什麼也不買,卻挨個看櫃台,還要問這問那。時間一長,營業員們就以為老人是商場的領導雇的監督員,是來監督他們工作的——因為商場領導有話在先。營業員們就對老人很戒備,同樣也很反感。”

管理員徑直回到母親家,她父親兩年前病故,母親一個人生活。管理員把同事所說的事情一說,問母親是否真的在給人家做監督員,母親矢口否認: “沒有這回事呀?他們大概是誤會了,我就是閑逛而已。”

管理員開始數落著母親。

管理員的母親長歎了一聲,傷感地說: “我們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消磨一下時間,可時間一長就養成習慣了,一天不去就覺得不得勁兒。要不,你要我幹什麼呢……”母親說到這裏,垂下花白的頭,悄悄地流下了眼淚。

就在一刹那間,管理員突然感到心裏酸酸的:母親有一兒兩女,可由於很多方麵原因,他們很少來看母親,母親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獨呀!那天管理員沒有回家住,而是陪母親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的天。

第二天早上,管理員上班很早,但駝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閱覽室門前,也不知怎麼她心中突然湧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沒有用以前的那種眼光來看這個老人。而是微笑著對他說:“早啊,老爺,這麼早就來了,快進來吧。”

老人的某些行為也許你看不懂,但請多想想,如果我們老了,子女不在身邊了,會怎麼樣?是不是也會嘮叨,也會找一些別人認為無聊的事做?明白這些,就請停止對老人的“另眼相待”,多關心、多理解,並友好地對待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