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該鬆的鬆了,該緊的緊了(1 / 1)

該鬆的鬆了,該緊的緊了

專欄

作者:觀其

大政策影響大格局。可以預見的是,輿論引導格局和新老媒體競爭格局會因此大變。

十八大後,新風不斷,為人樂道。最近,就有兩件事,一是改進新聞報道,二是依法治網。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要求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誌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此後,各省各行業開始緊鑼密鼓地研究製定落實八項規定的實施辦法。比如,中宣部製定了《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抓住“重要機遇”,從新聞報道、評論言論的內容、語言、標題、篇幅到版麵編排、欄目設計、節目製作等方麵,進行全麵改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比如,山東省委常委會製定了十條實施辦法,在改進規範新聞報道方麵,對哪些報道壓縮、哪些少報、哪些不報等,都有明確規定。

依法治網,主要是指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規範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絡用戶的行為。其實,這項決定出台前,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就開始輿論引導了。12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今日談”欄目的評論《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就很能說明問題:

互聯網作為一個嶄新的平台,給人們帶來社交互動、信息服務、觀點交流等極大便利,同時也給人帶來許多困擾,商業欺詐、惡意攻擊、造謠傳謠,等等。發展是這樣快,上網是這樣簡單,再加上網絡的虛擬和匿名,以致許多人“不假思索”就參與其中。……要求人人都用正確的方式說正確的話,是不現實的,但也應有法治意識,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是必須的。

改進新聞報道與依法治網,前後腳的兩件事,透露出很豐富的信息。媒體從業者要看到其重大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還要用聯係的觀點把這兩件事串起來,咂摸咂摸其中的“行業意義”。

一、全麵改進新聞報道,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中央政治局、中宣部以及各級黨委的意見規定,主要針對的是人們常說的傳統主流媒體。這些規定,是對媒體的要求,更是對各級官員的要求,是黨委政府的自我限權和約束。實際上,是為媒體改進新聞報道“鬆綁”——新聞報道有些方麵尤其是黨政會議活動報道等,不是媒體能完全說了算的,想改也難以改,有些“應景”文章不做還不好交差,所謂“下動上不動,越動越被動,幹脆就不動”。現在好了,上麵動了,大環境變了,外因改了,內因咋辦?球到了新聞媒體和新聞人腳下了,咋辦?全麵改進,沒有借口。“鬆綁”是好事,但一定要清楚,“鬆綁”後的新聞要求更高,就像習總書記對經濟增長的要求一樣,須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有質量”的。得憑真本事吃飯了,南郭先生們日子不好過了。

二、此前,很多傳統媒體的同仁說,網絡媒體野蠻生長,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話語權競爭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對新媒體管理“過鬆”而對傳統媒體管理“過嚴”。現在好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決定(雖然叫“決定”,但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強調虛擬空間也要講“現實規則”,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審查責任和網絡用戶表達的正當性、合法性與責任性原則。下一步,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會很快製定或修改相關的配套法規。網絡媒體依法運行,該“洗腳上岸”了。這對網絡媒體健康有序發展是好事,對“現實”中的傳統媒體更是好事。

三、對改進新聞報道和依法治網,千萬別視為“一陣風”不當回事兒。中央下文,人大製法,各級跟進,這樣的事近年來少有。從媒體的報道、評論力度上也能看出茲事體大,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全體出動,推出一大批係列報道和評論。以依法治網為例,2012年12月18日至12月31日,人民日報頭版“今日談”欄目連續推出11篇評論,聚焦網絡問題;3版從12月20日起還開了“各國依法監管 互聯網麵麵觀”專欄。對一件事用力如此之巨,堪稱罕見。

大政策影響大格局。可以預見的是,輿論引導格局和新老媒體競爭格局會因此大變。“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大事當頭,大勢已定,曆史性機遇一定要抓住,切忌磨磨唧唧。況且,“上動下不動”,政治上不正確,老百姓也不答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