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找借口——不講任何條件(3 / 3)

服從法則:

尋找借口的習慣對人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方麵就是工作,在工作中除了要杜絕找借口的習慣,下麵的五種習慣也是每一個員工應該具有的習慣。這些習慣並不複雜,但功效卻非常顯著。

1.勇於承擔艱巨的任務

如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你應該主動去承擔。不論事情成敗與否,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也會讓大家對你產生認同。另外,承擔艱巨的任務是鍛煉自己能力的難得的機會,長此以往,你的能力和經驗會迅速提升。在完成這些艱巨任務的過程中,你有時會感到很痛苦,但痛苦卻會讓你變得更成熟。

2.對公司及產品充滿興趣和熱情

優秀的員工總是對公司及其產品表現出極大興趣和熱情,不論是在工作時間,還是在下班後;不論是對公司員工,還是對客戶及朋友。當你向別人傳播你對公司的興趣和熱情時,別人也會從你身上體會到你的自信及對公司的信心。沒有人喜歡與悲觀厭世的人打交道,同樣,公司也不願讓對公司的發展悲觀失望或無動於衷的人擔任重要工作。

3.在工作時間避免閑談

可能你的工作效率很高,也可能你現在工作很累,需要放鬆,但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工作時間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這些事情中最常見的就是閑談。

你也不要做任何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如聽音樂、看報紙等。如果你沒有事做,可以看看本專業的相關書籍,查找一下最新專業資料等。

4.向有關部門提出部門或公司管理的問題和建議

養成了這樣良好的習慣,你就不會再為出現的問題而沮喪,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學會大量的解決問題的技巧,這樣借口就會離你越來越遠,而成功離你越來越近。

少說一些如果,將精力放到“如何辦”上

麵對種種不如意,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在為自己找借口。於是,由此衍生了兩類員工:一類喜歡以“如果”作為口頭禪的開頭,“如果當初我不這樣就好了”“如果當初我那樣做就好了”“如果我有這樣一個上司就好了”;一類喜歡以“如何”作為自己的標簽:如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把事情幹得更漂亮。

愛說“如果”的人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歸到他人身上,他們往往抱怨自己的機會少,懷才不遇,甚至是命運不公,卻從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說“如何”的人不會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抱怨聲中,他們把用來抱怨的時間節省下來以解決問題。

一家建築公司在為一棟新樓安裝電線。在一個地方,他們要把電線穿過一條20米長,但直徑隻有3厘米的管道,而管道砌在磚石裏,並且拐了五個彎。他們開始感到束手無策,顯然,用常規方法是無法完成任務的。

後來,一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想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主意:他到市場上買來兩隻白鼠,一公一母。然後,他把一根線綁在公鼠身上,並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把那隻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並輕輕地捏它,讓它發出吱吱的叫聲。公鼠聽到母老鼠的叫聲,便沿著管子跑去找它。公鼠沿著管子跑,身後的那根線也被拖著跑。因此,人們很容易地把那根線的一端和電線連在了一起。就這樣,穿電線的難題順利得到解決。這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也因此得到了同事們的喜歡和老板的嘉獎。

成功的秘訣不在於說“如果”,而在於“如何辦”。“如何辦”即在用大腦想方法,用智慧去工作。我們在工作時,不能一味地等靠,更要用腦子去想“如何辦”。不管工作有多忙多困難,都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好好想一下,而不要覺得事情就是這樣了,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了。你隻有在工作中主動想辦法解決任何困難,堅持不懈,不找任何借口,才能成為市場經濟中最受歡迎的人。

服從法則:

“如何辦?”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問自己。如果不能事事都想“如何辦”,恐怕很難在職場中獲得更大的成功。成功向來偏向那些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用借口逃避問題的人。

這裏,給那些習慣於說“如果”,喜歡找借口抱怨和推脫的人一些改善的方法:

1.不糾纏於“如果”,多想想如何做

從危機中尋找可以利用的商機,在失利中尋找契機,從而使自己反敗為勝。隻要思路再靈活一些、方法再得當一些,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有時就差這麼一點點火候,把握好時機,你便走到別人的前麵了。

2.用腦袋想辦法

每個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最終的勝利者也將是善於尋找新方法的那部分人。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麵臨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適時改變一下思路,就有可能找到方法,從而獲得成功。

世界上永遠隻缺方法,不缺借口,成功者絕不會講“沒有辦法”,在困難的麵前不屈服,然後能夠積極尋找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