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隻人建議投降,於是他們立即去拜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發現他們真心投誠,這才免他們死罪,和顏悅色地撫慰他們。然後,成吉思汗發下一份沼書,要求所有城民都到郊外去,城牆和護城河被夷為平地,青壯年被征發到“哈沙兒”隊中,餘下的人則聽任他們回家。由於這座城沒有遭到屠殺,人們給它取名為“忽都魯八裏”,即“幸福城”。
離開這座“幸福城”後,成吉思汗派晃豁壇氏的塔亦兒(答亦兒)巴特兒為前鋒,給主力軍開道。當地有個突厥蠻向導,很熟悉大道小徑,他領蒙古人走了一條很少有人走的道路,使蒙古人很快進人訥兒境內。從此,這條由“幸福城”通往訥兒城的近路就被稱為“汗之路”。
當蒙軍接近訥兒城時,途經幾座園林。他們在夜間伐木為梯,第二天騎著馬,抬著梯子,行軍異常緩慢。訥兒城頭上的守望者以為他們是商旅,眼看著他們直抵訥兒城下,這才緊閉城門。經過使者多次往返,雙方達成了如下協議:訥兒人將糧草進獻給成吉思汗,借此表示已向他臣服;塔亦兒的軍隊則不開入城中,繼續前進。
當訥兒人將糧草獻給成吉思汗時,成吉思汗下令將該城交給正在率領前鋒逼近訥兒的速不台。訥兒人不敢違抗,遵命交出了城池,隨後雙方又達成一條協議:應免去訥兒人的危難,允許他們保留日常生活、從事農耕的所需之物,如牛羊等;訥兒人則暫時搬到城外,原封不動地留下屋舍,任憑蒙古軍隊抄掠。速不台的軍隊進城後,見什麼就拿走什麼,但他們遵守協議,絲毫沒有傷害訥兒人。於是訥兒人選出六十人作為城民的代表,跟隨蒙古軍隊去進攻另一座城市。
後來,成吉思汗的中軍到達訥兒城,居民前去迎接他,並進獻了各種禮物。成吉思汗也對他們優禮相待,隻讓他們交納應向摩訶末算端承擔的賦稅,不再向他們多征。為了滿足成吉思汗的要求,訥兒人盡量搜集金錢,包括婦女的耳飾,如數交給了成吉思汗。訥兒人通過機智的談判,雖然在經濟上受到很大損失,但卻應付了蒙古的三支大軍,免除了殺掠之苦,解脫了韃靼人的束縛和奴役之辱。當然,由於它的不抵抗政策,也使蒙古軍隊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迅速加重了不花剌和首都的軍事壓力。
1220年3月至4月初,成吉思汗的中軍進至不花剌城下。不花剌即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剌,它位於河中地區的阿姆河東岸,除撒麻耳千外,它是當地最重要的城市,中亞封建時代最大的文明和宗教中心。
《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成吉思汗奪取不花刺的情況。《世界征服者史》說:“成吉思汗把國王的營盤紮在城池前的郊野。他的軍隊多如螞蟻、蝗蟲,數都數不清。人馬一支接一支抵達,就像大海起伏,繞城紮營”。當時,不花刺共有守軍二萬人,他們的統將是闊克汗、哈迷的布爾、舍雲治汗、怯失力汗等。巴爾托德《突厥史》認為,“闊克汗”即“菊兒汗”,這不是別人,而是成吉思汗的老對頭劄木合。誌費尼則說:“據說闊克汗是名蒙古人,從成吉思汗那裏逃奔算端(這話得由說的人證明)”估計他是被成吉思汗打敗的一個蒙古草原貴族,但絕不會是劄木合,具體是哪個部落的首領已不得而知。“哈迷的布爾”《史集》寫作“哈迷忒·普兒·塔陽古”,他是一個哈刺契丹人。“怯失力汗”,《史集》作“古失魯汗”,他本是摩訶末算端的馬夫,後成為花刺子模的大總管,不花剌城的長官。摩訶末將自己的親信和富於作戰經驗的將領放在不花刺,足見其對不花刺的重視。但不花剌的諸位將領和兩萬守軍卻辜負了算端的厚望,他們一見蒙古騎兵堵塞了四郊,城外塵土飛揚,天昏地暗,一個個驚恐萬狀,嚇得要命。他們互相傳誦一句所謂真主的預言:“在呼羅珊有條叫做烏滸水(阿姆河)的河流以東,將有一座城池被征服;該城叫不花剌。”這種宗教的預言沒有給守軍帶來力量,反而為他們棄城逃跑提供了充分的根據。蒙古軍陸續攻城數日,守城諸將支持不住,在拂曉時,率軍出走。不久之後,當蒙古軍正在營中熟睡,借以恢複連日作戰的疲勞時。不花剌人向蒙古軍隊發動了突襲,麵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襲擊,蒙古軍隊慌忙撤退。但是花刺子模軍並沒有乘勝追擊,反而是逃走了。他們大概在想:反正真主的使徒說了,不花刺要被征服。蒙古軍隊很快從慌亂中清醒過來,收集隊伍,隨後追擊,在阿姆河岸邊追上了逃軍,把他們斬殺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