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與不同類型的孩子的互動方式
類型 特點 互動方式
認知理智型的孩子 內省智慧比較強。適合美式教育法。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好問,多思,自主,主觀,自尊,堅持意見,略顯虛榮,並不時有獨特見解,溝通難度稍大。 A、啟發學習法:適合啟發和引導式交流。B、說情論理法:做孩子的朋友,並以理服人。C、激勵學習法:激勵孩子的鬥誌
學習模仿型的孩子 模仿能力很強,隻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他一律都會學過來。 A、影帶學習法:可以通過示範,然後讓孩子模仿來達到學習的效果。B、家長的榜樣作用: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向良性的趨勢發展。C、傳記寓言榜樣警示法:讓他們向偶像和榜樣學習。D、自我重複學習法:要多問孩子好的行為表現,多引導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
逆向思考型的孩子 擁有很強的反向思考和創新能力,具有發明家的潛力。思維方式與常人不同,常常從意想不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A、以激將法來刺激孩子朝相反方向進步。 B、以積分的方式給予獎勵,達到給予獎勵或禮物,反之則給予處罰。C、與孩子協商製定合理的獎懲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開放思考型的孩子 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學習多項才藝,而且各方麵都有不錯的表現。缺點是學習主動性不夠,屬被動學習型。 A、家長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指導。 B、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訓練,抓住孩子的最佳開發期。
做啟發者,而非灌輸者
某日,小明很傷心地回到家中。
媽媽就問小明:發生了什麼事呢?
小明回答說:班上的小華都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可是我卻不知道。
媽媽心想此時可以告訴小明男女之間的事情,順便做一次正確的性知識教育。
媽媽就告訴小明:男生愛上女生。然後結婚…也提到精子如何遇上卵子。
媽媽把一切她所知道的都告訴了小明。
當媽媽完成滿意的教學後,小明仍一頭霧水地看著媽媽。眼角滴著少許的淚水說:
小華說他從宜蘭來的。可是媽媽您說了一大堆,我還是不知道我從哪裏來的啊。
每個家庭教育模式迥異,每個孩子身處的環境不同,對不同事物的看法及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家長不能以自己認同的或某個唯一的標準判定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的對錯、好壞。
現在的孩子活潑好動,思維活躍,不論是接受現代科技知識能力,還是學習理解文化知識都可能比父母敏銳、快捷。
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育,需要父母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融入社會、感知世界等方麵加以正確的開發和指導。
下麵通過一個母親給孩子講《灰姑娘》的故事這樣一個場景,看看她是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的:
瑪麗手裏拿著一本精美的畫冊,來到媽媽麵前,讓媽媽給她講美妙動聽的童話故事,媽媽把瑪麗抱到懷裏,用柔和的聲音繪聲繪色地講了起來。一會兒,小瑪麗就聽得入了神。
故事講完,媽媽問道:瑪麗,你喜歡故事裏麵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瑪麗對媽媽說:喜歡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灰姑娘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灰姑娘不好。
媽媽又問: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灰姑娘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瑪麗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瑪麗回答:灰姑娘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媽媽告訴瑪麗:瑪麗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看,他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也千萬不要突然邋裏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麵前,不然你的朋友會嚇一跳的。
瑪麗你要記住,這也是女孩子要注意的,將來你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媽媽做昏倒狀,逗得瑪麗大笑起來)。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灰姑娘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一定要誠實呀!
瑪麗回答:是的,如果我是灰姑娘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媽媽問瑪麗:為什麼呢?
瑪麗回答: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後。
媽媽又問: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隻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很好,瑪麗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隻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
媽媽接著說:灰姑娘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瑪麗回答: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人。
媽媽對瑪麗說:對,親愛的瑪麗,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灰姑娘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瑪麗答道:是的,媽媽!
媽媽又問: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瑪麗回答: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媽媽聽到瑪麗的話,笑了起來。)
媽媽接著對瑪麗說:雖然灰姑娘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瑪麗,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瑪麗會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麵,瑪麗再想一想,如果灰姑娘因為後媽不讓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瑪麗回答: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媽媽又說:瑪麗說得好極了!如果灰姑娘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說說看,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瑪麗回答:她自己。
媽媽對瑪麗說:所以,瑪麗,就是灰姑娘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也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和朋友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灰姑娘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瑪麗回答:要愛自己!
媽媽對瑪麗說: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就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能夠阻止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灰姑娘當上王後,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瑪麗回答:是的!
父母們聽完瑪麗和媽媽的這段對話,從中受到哪些感悟和啟示呢?
什麼是教育的最大技巧?正是啟發。
“啟發”一詞,源於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後來,人們概括孔子的教學思想,就稱之為“啟發”或“啟發式”。
引馬河邊易,逼馬喝水難。這一“引”一“逼”的不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育者更多地應該作為知識的啟發者,而非灌輸者。學習的主體是孩子自己,孩子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做了什麼,而非教育者做了什麼。全盤授予雖然也能稱得上是“教”,卻不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使他們自己去探索。高明的教育者應該在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刻,巧妙點撥,或者指引方向,教導孩子把握學習的主動權。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孩子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學習。通過啟發、引導孩子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嚐試,既培養的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孩子在親自嚐試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把枯燥乏味的“苦”變為主動有趣的“樂”。
同樣,在教學上,一個好的教師,絕不把知識硬塞給學生:
在英國南部的一所學校裏,有一位老師調任一個後進班的班主任。這個班的孩子很調皮,愛搗蛋。老師第一堂課就跟他們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課了,老師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要是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場裏的一頭豬。”
這些調皮的孩子問:“老師,這是真的嗎?”老師接著說:“當然,而且我要吻的還是你們認為最大的一頭母豬。”孩子們都希望老師去吻一頭豬。從那天起,課堂紀律變好了,很多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即使有貪玩的,別的孩子也會提醒:“難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師去吻那頭大母豬嗎?”
半年後,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進步。在聖誕節前夜,孩子們對老師說:“老師,你可以去吻那頭豬了嗎?”老師說:“當然可以。”於是,老師帶著這群孩子穿過公路,來到放牧場,輕輕吻了一頭最大的母豬。孩子們在豬圈外笑得前仰後合,手舞足蹈。
這種善於喚起學生學習熱情的教育方法,是高明的教育藝術。19世紀美國教育家賀拉斯·曼指出:“不顧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師,不過是在捶打冰冷的鐵。”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完全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當一個孩子真正熱愛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不覺得苦和累,當然也就談不上壓力了。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指出:“大抵童子之性,樂嬉遊,而憚拘儉,如草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教育順應自然天性,其實就是讓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不必灌輸或壓製,隻需創造學習的環境、防範不良的影響。
向兒童強迫灌輸知識是摧殘兒童天性的做法。當教育使孩子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束縛,以致孩子本應歡樂的時光在哭泣、受懲罰、被恐嚇和奴役,這種教育將造就一些老態龍鍾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缺乏分辨善惡的能力,缺乏實用的知識。有一位成功的母親是這樣做的:
22歲的夏楊大學畢業之後,一手拿著英國劍橋大學頂級實驗室直接讀博的通知書,一手拿著世界頂級銀行年薪百萬的錄用聘書,開始他年輕人生的又一次選擇。當人們驚歎其傳奇經曆時,不少人也將視線投向他的母親——楊文。
幼兒時期的夏楊並不是一個講衛生和守規矩的孩子,這責任不在夏楊,而在楊文。她認為,一個來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更多的是要享受自然的快樂,這個時候施以太多的規範,會約束他心智自由地成長,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夏楊好動,時常將自己的衣服弄髒,楊文視而不見;夏楊玩起來花樣百出,將家裏搞得亂七八糟,楊文也熟視無睹。在楊文看來,將衣服弄髒,把家裏搞亂,都是小夏楊在揮灑自己的天性,是在探索新的世界,甚至受點小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大驚小怪。
夏楊3歲的時候,信筆塗鴉,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說是鞋墊子,並讓楊文為其注明日期,寫上“鞋墊子”三個字。楊文聽從兒子的指點,且對他大加表揚,稱這是兒子的繪畫精品。但楊文沒有送夏楊參加繪畫班,她擔心那種臨摹會限製孩子海闊天空的想象力。她認為,孩子畫得完整與否,鋼筆和毛筆字寫得端正不端正都不重要,她重視的是隱藏於其背後的那份好奇心與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