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二戰後期(6)(2 / 3)

在艾佛爾戰役即將結束之時,德軍9個師撤退至摩澤爾河以東,在洪斯呂克山一帶建立起一道防線。得到第80師和第12裝甲師的巴頓如虎添翼,向敵人的防線猛撲過去。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和埃迪將軍的第12軍的步兵部隊在科布倫茨南麵渡過摩澤爾河,入敵軍後方陣地;沃克將軍的第20軍的裝甲部隊突破了“西牆”防線,攻向萊茵河。帕奇的第7集團軍也攻破了“西牆”防線,向北推進。敵軍立即亂作一團,企圖邊打邊撤。這時,巴頓立即命令裝甲部隊迅速從3個方麵向德軍發起猛烈衝擊,猛虎撲食般把德軍往東趕往萊茵河。德軍兵敗如山倒,有組織的撤退立即變成了一場大逃亡,一窩蜂似地奔向萊茵河唯一尚存的渡口施佩耶爾。此時,巴頓命第19戰術空軍部隊的轟炸機全部出動,對擁擠在狹路上的逃亡之敵進行狂轟濫炸,步兵部隊也全麵壓上,窮追猛打。結果,這一地區的德軍大部分被殲滅,並有8萬多人被俘。3月18日,科布倫茨終於落入了美軍之手,法爾茨戰役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3月24日早晨,一身戎裝、神采奕奕的巴頓在埃迪、科德曼等人的陪同下,以勝利者的姿態跨過了萊茵河。當他的車開到渡橋中間時,他讓車停下來,朝河裏吐了一口唾沫,以這種方式表示他對德國守軍的蔑視。然後,他大踏步走上對岸。上岸時,巴頓故意絆了一跤,摔在地上,就像當年大西庇阿和征服者威廉征服成功後擁抱非洲和英國的土地那樣,他把德國的土壤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似乎預兆著:他將會永恒地與這塊土地並存。

比蒙哥馬利早24小時渡過萊茵河是巴頓軍事生涯的頂點。他所指揮的大規模的激烈戰役就此結束了。接下來是蔚為壯觀的大踏步推進,與其說是追擊潰不成軍的敵人,倒不如說是享受勝利進軍的喜悅和驕傲。

為了不給敵人留下喘息的時間,巴頓部隊在渡過萊茵河後,迅速穿過美因茲一法蘭克福一達姆施塔特三角地帶,3月25日奪取了哈瑙和阿沙芬堡附近的美因河橋頭陣地,並擊敗了德軍的瘋狂反撲。到28日,第4裝甲師向北推進了30英裏,與第1集團軍會師。

最後打敗納粹德國的計劃是在3月下旬的萊因貝格會議上提出的。參加會議的有丘吉爾、布魯克、艾森豪成爾和布萊德雷。這個被稱為“布萊德雷計劃”的作戰方案主要是由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共同提出的,得到了巴頓和霍奇斯的一致支持。

在製訂計劃時,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主要考慮了兩個因素。首先是蘇軍的進展問題。1945年初,蘇軍在東線攻勢淩厲,進展神速。他們的目標是一舉拿下德國法西斯的心髒——柏林。為實現這一壯舉,他們調集了10個集團軍和兩個空軍集團,近80個師。到2月下旬,他們已經攻抵尼斯河,離柏林隻有35英裏。而盟軍距柏林還有100多英裏,且補給問題十分嚴峻,要想趕在蘇軍之前拿下柏林是不明智的。而且,盟國已經商定,戰爭結束後,德國將由美、英、法、蘇共同占領,蘇占區包括易北河以西90英裏範圍內的東部德國。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不願意耗費巨大力量去奪取必須交給蘇聯人的土地,所以他們對越過易北河以後的戰事和攻克柏林並不太關心。

其次是防止希特勒可能退至德國南部深山負隅頑抗的問題。根據情報部門的消息,納粹政府將撤至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區,建立所謂“全國防禦堡壘”,準備頑抗到底。

基於這些原因,“布萊德雷計劃”主要考慮的是軍事目的,其基本點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全部、幹淨、徹底地殲滅法西斯德國的武裝力量,然後轉入對日作戰。該計劃認為柏林是政治目標,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根據這個計劃,第3集團軍的任務是迅速穿過德國中部,直抵易北河畔與蘇軍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