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二戰後期(4)(3 / 3)

最後,巴頓從容自若地闡述了自己的作戰部署,看來他早已胸有成竹了:“假如我們能有第1集團軍的第8軍和我們自己的第3軍,我要把他們當作3把斧子來使用。從左翼起,這些斧子的攻擊順序是:一把從迪克奇附近地區砍向正北方;一把從阿爾隆附近砍向巴斯托尼;另一把從納夫夏托劈向德軍突出部的左前方。”

接受任務的第二天,巴頓對各部隊進行了一次旋風式的視察。他先驅車前往阿爾隆,會見了第8軍軍長米德爾頓、第4裝甲師師長加菲和第3軍軍長米利金,了解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部隊做了戰鬥動員和軍事部署。接著,又訪問了第9、第10裝甲師。最後,視察了盧森堡東北的第4、第80步兵師。

與此同時,根據巴頓的命令,第3集團軍各部門、兵種和作戰單位都進入臨戰狀態,以最快的節奏投入工作。

作戰處立即做了新的軍事部署,把由3個軍組成的由北向南的戰線改變為4個軍的兩條戰線,一條安排在阿登山區,由東向西展開,另一條戰線在薩爾地區,由北向南延伸。整個戰線來了個90度大轉彎。

在馬勒上校的領導下,後勤處夜以繼日地工作,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補給係統,設立了幾十個新兵站和倉庫,想方設法搶運物資,並建立了大量的治療點和後送醫院。

運輸部隊調動了13萬輛機動車輛,把幾十萬作戰人員和補給部隊運送到新的崗位,總行程達200多萬英裏。

通訊部隊在哈蒙德上校的領導下重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通訊聯絡網,其覆蓋麵積達到數萬平方英裏,排除了敵人的各種幹擾,為部隊提供了通訊聯絡保障。

在科克上校的領導下,情報處晝夜加班,繪製出幾萬張新戰場的作戰地圖和地形分析圖,寫出了詳細的敵情分析報告和敵軍動向預測報告,為指揮係統的決策提供了大量準確的材料。

就這樣,在巴頓的指揮下,第3集團軍這架龐大的戰鬥機器迅速有效地運轉起來。經過緊張而有序的工作,隻用了3天時間,戰線的轉移工作就順利完成,進攻部隊陸續進入陣地,其餘部隊也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在這段時間裏,巴頓乘坐米姆斯中士駕駛的汽車,跑遍了集團軍的各個部門和師以上單位。看到巴頓這種高效率的工作方式,米姆斯竟然冒出了一個怪念頭:軍隊的指揮機構完全可以大幅度地精簡。他對巴頓說:“將軍,政府花費那麼多錢設立這麼龐大的司令部,而這幾天,第3集團軍就在你我二人的指揮之下,工作幹得多麼出色!”

這堪稱是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巴頓在短短的時間內,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把一支幾十萬人馬的大軍,從薩爾地區快速調往阿登山區,實現了戰線由南向北的全麵轉移,各部隊、各兵種之間配合默契,整個行動有條不紊,充分體現了美軍的訓練有素和日益成熟,同時也說明,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和戰術家,巴頓具有極其旺盛的精力和無與倫比的指揮才能。布萊德雷從他設在盧森堡的辦公室的窗戶裏密切注視著第3集團軍的行動。他們在大雪中馬不停蹄地奔跑著。士兵們的大衣上沾滿了泥漿和雪花,凜冽的寒風迎麵襲來,寒冷刺骨。指揮官站在坦克高高的炮塔上,用圍巾遮住臉部禦寒,調度和指揮各路大軍分流行進。一天24小時,晝夜不停。看到這種情景,一向沉著穩健的布萊德雷幾乎不能抑製住自己的感情,他的眼眶濕潤了。

一切安排就序之後,巴頓著手進行作戰部署。12月21日,他在盧森堡召開了戰前的最後一次軍事協調會議,為第二天的進攻做準備。巴頓在會上指出:“我們此次行動的目的,是要把德國鬼子從洞中拉出來,將他們全部殲滅!”根據這個原則,巴頓確定了一個挫敗敵人進攻的方案,其作戰重點集中在一個平凡的小城鎮一一巴斯托涅。

巴斯托涅是一個不足4000人口的小鎮,坐落在比利時東南部的一個狹小平原上,四周為稀疏的林地和丘陵所環繞。這裏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是當地的交通樞紐,阿登南部公路網中的7條公路在這裏彙合。盟軍控製了它,就能破壞敵人進攻部隊的補給係統,從而牽製住大量敵軍,使其不敢繞道而過。美軍的計劃是:用精銳部隊堅守該鎮,牽製住德軍,由第3軍在正麵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