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舞禮節不可不知
一個注重社交的人,交誼舞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參加舞會向別人邀舞時要注意的禮儀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男女即使彼此互不相識,但隻要參加了舞會,都可以互相邀請。通常由男士主動去邀請女士共舞。
(2)在正常的情況下,兩個女性可以同舞,但兩個男性卻不能同舞。在歐美國家,兩個女性同舞,是宣告她們在現場沒有男伴;而兩個男性同舞,則意味著他們不願向在場的女伴邀舞,這是對女性的不尊重,也是很不禮貌的。
(3)如果是女方邀請男伴,男伴一般不得拒絕。音樂結束後,男伴應將女伴送回原來的座位,待其落座後,說一聲:“謝謝,再會!”方可離去,切忌在跳完舞後,不予理睬。
(4)邀請者的表情應謙恭自然,不要緊張和做作,以免使人反感。更不能流於粗俗,如叼著香煙去請人跳舞,這將會影響舞會的良好氣氛。
拒舞也要很高雅
拒絕邀舞也能表現出一個人良好的思想修養和高雅的文化素質。應注意的禮儀如下:
(1)一般情況下,你不應拒絕男士的邀請。如萬不得已決定謝絕,必須態度和藹,表情親切地說:“對不起,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或者說:“我不大會跳,真對不起。”對方當然心領神會,不會強邀蠻纏。但在一曲未終時,你應不再同別的男士共舞,否則會被認為是對前一位邀請者的蔑視,這是很不禮貌的表現。
(2)如果你參加舞會時自帶舞伴,當你們跳過一場或幾場之後,如果有別人前來邀其共舞,你應開朗大方,促其接受。你的舞伴也應有禮貌地接受。
(3)如果有兩位男士同時去邀請你共舞,應都禮貌地謝絕。如果同意與其中的一個共舞,對另一個則應表示歉意,應禮貌地說:“對不起,隻能等下一次了。”
(4)當你拒絕一位男士的邀請後,如果這位男士再次前來邀請,在確無特殊情況的條件下,應答應與之共舞。
(5)如果你已經答應和別人跳這場舞,應當向男士表示歉意說:“對不起,已經有人邀我跳了,等下一次吧。”
舞會上的注意事項
(1)如果身體不適,就不要勉強參加舞會,特別是在你有傳染病時更不可進舞場。否則,不僅影響自己的休息,不利於早日康複,而且還容易傳染疾病。
(2)剛學跳舞的女性,進舞場前最好多學幾種舞步,否則會影響別的舞伴跳舞。不要在舞場學舞步,這會影響對方的情緒。
(3)跳舞時如和對方比較熟悉,可以小聲地交談,聲音小到不影響其他舞伴為好。對不熟悉的舞伴,不可問長問短,閑聊不止。如果遇到一對密談的舞伴,就應立即離開。舞伴之間有什麼重要事最好在休息時找地方談,不可在舞場上爭論不休、大聲喧嘩、高談闊論。
(4)如有事找人,找到後不能在舞場交談,要到休息室去談。更不能在音樂進行中就把人從舞池中拉出來,這會使人尷尬。有事需要到舞池的對麵,應繞道而行,不可穿越舞場。
(5)跳舞休息時,不能把吃剩的果皮等物隨手扔掉,這是一種很不文明的行為。
(6)舞興要有所控製。不能在舞場上出風頭滿場飛,捉住舞伴不放,讓其他舞伴無可奈何。
(7)要尊重主人為舞會所作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安排。不管當麵還是背後,都不要對舞會安排進行批評或諷刺。不要隨便要求改動舞會的既定程序,或憑個人興趣和願望要求臨時改換舞曲,或要求延長舞會的時間。
(8)切忌爭風吃醋。不要為了在異性麵前逞強,或受不良情緒指使,對同性過分尖酸刻薄。不要容不得其他女士長得、穿得比自己漂亮,舞跳得比自己好,被邀請的次數比自己多,而說些有失風度的話,與舞場的氛圍格格不入。
(9)異性之間要自重自愛。不要跟剛結識的異性亂開玩笑,說話要注意分寸。不要一相情願地要求對方護送自己回家。舞場上撒嬌發嗲和淺薄輕浮都是要不得的,稍有不慎,吃虧的還是自己。
聞聲識人,電話禮儀
以聲傳情打電話
想要別人通過聽你的聲音就喜歡上你嗎?用你溫柔、悅耳的聲音傳達你的感情吧!
電話是當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打電話、接電話都有許多講究,因此女人要想做個令人心儀的電話美人,需要掌握一些使用電話方麵的技巧。
打電話的時候,女性要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通報自己的姓名、身份。必要時,女人在打電話時,應詢問對方是否方便,在對方方便的情況下再開始交談。電話用語應文明、禮貌,電話內容要簡明、扼要。
(2)擇時通話。女性打電話選擇通話時間非常重要,公事應在工作時間打電話。和父母打電話,父母都愛你,隨時打沒事。和外人要注意,不要影響對方個人空間。一般來講周末、假日,晚上八點以後,早上七點之前,不要因為公事把電話打到家裏去,騷擾對方。
女性要求職,到一個單位去了解情況,要明白什麼時間打電話最合適,禮拜一剛上班那個時間最好別打。同樣的道理,禮拜五還差半個小時就下班了,也別打。臨近下班時間也最好別打,因為這時打電話,對方往往急於下班,很可能得不到滿意的答複。
(3)打電話通話時間要簡短,長話短說,廢話不說,沒話別說。有些人這點兒不大注意,拿起話筒之後口才頗佳。“喂,您猜我是誰?聽不出來了?不夠朋友。”類似這樣不要一個勁讓人猜下去,這樣會使對方很煩。而且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這個一定要注意。打電話,一般來講要求通話3分鍾原則,就是要長話短說、廢話不說、主次分明。撥錯電話要道歉。現在很多人都有手機,一般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有人電話撥錯了,花了您的錢,還不道歉,心裏一定不會很舒服。
(4)通話完畢時應道“再見”,然後輕輕放下電話。
接個電話有講究
電話是一種常見的通訊工具,接電話的禮儀也是公共關係禮儀的重要內容。因此女性在接電話時應該注意這麼幾點:
(1)女性在辦公室接電話一定要及時。俗話說鈴響不過3聲,這是表示對客人的重視。在管理嚴格的企業,電話連響了6聲才來得及接的話,第一句話要說“抱歉,讓您久等了”。但是,不要鈴響一聲就接,鈴響一聲就接,對方還沒作好準備做好準備,也是不禮貌的。
(2)要用規範的通話語言。拿起電話之後第一句話就是要說您好,第二句話自報家門。比如您好我是某某。
(3)女性在接電話時,萬一遇到掉線的情況,要及時撥回去,另外當電話再次接通之後要說明歉意,別讓人家覺得你有意不聽他的電話。
(4)女性在電話交談完畢時,應盡量讓對方結束對話,若確需自己來結束,應解釋、致歉。通話完畢後,應先等對方放下話筒後,再輕輕地放下電話。
這樣通話最得體
女性在通話中也要注意一些技巧。在現代社會中,每天有許多事情,都要通過電話來商談、詢問、通知、解決。在電話中,可以認識許多人,這些人和你並沒見麵,或者很少見麵,隻因為在電話中接觸得多了,因此一聽到你的聲音,就對你產生好或不好的印象。印象好,他可能多跟你說幾句。印象不好,也許三言兩語就會收線。
同時,在通話中,女性必須小心地控製你的聲調,讓你的聲調能夠溫和地、親切地、悅耳地傳達出你的友誼,同時,你的口齒也要清晰地傳達出你談話的內容。
通話時,請注意,你的口要正對著話筒,口唇要離開話筒大約半寸,音量不要太大或太小,咬字要清楚,說話速度要比平時速度略微緩慢,必要時把重要的話重複兩次;提到時間、地點、數目字,一定要交代得非常仔細。下麵是女性通話前應該考慮的幾個方麵:
(1)理清自己的思路。當你拿起電話聽筒之前,應先考慮一下自己想要說些什麼。不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和他人通話,可以在自己的腦海中設想一下要談的話題或草草寫下想說的事情。
(2)隨時記錄。女性在辦公桌上,應時刻放有電話記錄用的紙和筆。一手拿話筒,一手拿筆,以便能隨時記錄。
(3)首先表明自己的身份。當你拿起電話時,首先道出自己的身份。然後以“您好!您最近怎樣?”或者“一切都還順利嗎?”或類似的問候作為你們談話的開場白。
(4)確定對方通話時間是否合適。當你給他人打電話時,他們也許正忙於自己的某一事情。你應當表明自己尊重他們的時間,並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作適當的調整。你可以在開始講話時向對方問一下:“您現在接電話方便嗎?”“您現在忙嗎?”“您現在有時間同我談話嗎?”“這個時候給您打電話合適嗎?”
(5)表明自己打電話的目的。當你接通電話時,立即向對方講明自己打電話的目的,然後迅速轉入所談事情的正題。
(6)通話時注意自己的語言。女性要切合身份,不可太隨便,也不可太生硬。
稱呼對方時要加頭銜。如:“博士”“經理”等。有的婦女喜歡被稱為“小姐”,就不要用“夫人”來稱呼。切不可用“親愛的”“寶貝”之類輕浮的言語。無論男女,都不可直呼其名。即使對方要求如此稱呼,也不可用得過分。
女性在聽電話時,最好插用一些短語以鼓勵對方。
對對方的要求作出反應或對方提出要求時,態度應積極而有禮貌。
(7)適時結束通話。通話時間過長意味著濫用對方的善意。你以為對方正聽得津津有味時,也許他正在抓耳撓腮、揉眼睛,恨不得早點兒扔下話筒。喜歡在電話裏誇誇其談的女人,最好在打電話前自己有意識地控製通話時間。
結束通話時,要把剛才談過的問題適當總結一下。比如說:“我將在星期五中午告訴您最後的數字。”“我看雙方還需要再作些調查才好定案。找時間再談一次如何?下星期二您方便嗎?”不要等到通話結束了,問題還沒有解決。
女性放話筒的動作要輕,否則對方會以為你在摔電話。話筒沒放穩前,千萬不可發牢騷,說怪話,對剛才的交談妄加評論,以免被對方聽到。要是不巧被對方聽到了,那可就大殺風景了。
後 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王傑、張豔芬、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齊豔傑、齊紅霞、李偉軍、曾桃園、趙廣娜、魏清素、趙一、趙紅瑾、王鵬、李文靜、李佳、羅語、張保文、陳賜貴、孟寧、肖冬梅、李愛蓮、張琦、雒逸雲、許長榮、李良婷、孫亞蘭、史慧莉、閆晗、王豔、黃亞男、曹博、楊青、金望久、李顏壘、付誌宏、史慧莉、朱輝、上官紫微、餘學軍、徐娜、聶小晴、李娜、劉紅強、楊莉、賀蘭、蔣先潤、杜亞君、陳潤、蔡亞蘭、歐俊、付欣欣、王光波、彭麗麗、李雪韜、於海英、楊豔麗、姚曉維、潘靜、王豔明、楊英、杜慧、楊秉慧、吳迪、武敬敏、阮崇曉、張乃奎、葉光森、陳小嬋、王博、毛玲玲、吳潔、範小北、王玉芳、黃文平、李偉等。
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餘,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