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敬業改變態度,成功從敬業開始(1 / 3)

第四章 敬業改變態度,成功從敬業開始

敬業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更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

——德國思想家 恩格斯

作為一名員工,即便有再高的學曆,再好的教育背景,如果對待工作不認真,沒有敬業的態度,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德華·亞皮爾頓曾說:“我認為,一個人想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就的話,熱忱的態度遠比專門知識來得重要。”同樣,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就必須具有敬業的工作態度,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務必竭盡全力。一件事情的意義絕不僅在於事情本身,它也許還將決定你日後更大事業的成敗。敬業不僅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態度,能處處以敬業的態度工作,無疑將為自己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敬業的人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能從工作中學到比別人更多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便是他向上發展的階梯。隻要心中永存敬業的態度,豐富的經驗和好的工作方法必定為你帶來強有力的幫助,你所從事的任何行業都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他們是四川省甘洛縣烏斯大橋鄉二坪村小學一對夫妻教師;他們19年如一日地奮鬥在高寒山區教書育人的崗位上;他們盡心盡力,忠於職守,撐起了天梯學校,為彝家孩子傳授文化知識。他們就是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二坪村交通閉塞,山高路險,從山腳到村裏,單程就要走3個多小時,要從大渡河上過吊橋,走羊腸小道至岩腳,再爬山崖,攀木梯。因為條件艱苦,此前調來的教師都不能安心工作,學校也一度因為沒有老師而停課,校園破舊不堪,失學兒童極多。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二坪村看到當地貧窮落後的麵貌和孩子們求知的眼神時,內心受到極大震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酸楚的淚水,在強烈責任感的驅使下,他決心留在二坪村搞教育。

1991年,由於李桂林工作踏實,很多家長都主動將孩子送到學校,學生人數增加了,需要再開設一個班,但找不到老師,李桂林就動員自己的妻子陸建芬一同上山代課。

李桂林老師夫婦非常熱愛學生。他倆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來,從縣裏買些治感冒、拉肚子的常用藥品放在學校裏,學生有個頭疼腦熱的,就送給學生服用;買來理發工具替學生們義務理發;學生病在家裏,李老師送藥上門,還給學生補課;為了不讓學生輟學,他們經常家訪、動員家庭有困難的學生上學。他們的勤奮努力得到了全鄉群眾的認可,當地群眾無比信任地說:“把孩子交給他,我們放心!”

19年來,他們從沒有動搖,一直堅守在條件極為艱苦的山巔,為了讓彝家的孩子將來能夠走得更遠,他們克服一切困難,把傳授知識當做自己畢生的追求,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19年來,他們夫婦共教了189名學生(其中32人還是從條件較好的外村慕名而來的),學生的“三率”(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名列全縣同類學校前茅。

李桂林夫婦聽從內心強烈的呼喚,在二坪村堅守著。這是發自內心的職業道德的體現,他們把敬業看成了一種人生態度,並在工作中收獲了快樂和幸福,由此產生了對工作的信仰。員工隻有敬畏自己的工作,信仰自己的工作,才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具有神聖感和使命感,從而以良好的精神狀態,以敬業的態度更好地投入工作中。

愛默生說:“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積極心態而成功的。”敬業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人生觀,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精神。

閱讀思考:

你的工作態度是怎樣的?你認為工作態度的轉變會給你的工作帶來哪些改善?

你可以沒有背景,但不能沒有敬業精神

公司全體同仁的座右銘是,而且應該是:同樣的遊戲,新的態度。雖然做的是同一份工作,但是如果我們轉變一下工作態度,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執行官 魯伯特·默多克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成功者活得充實、瀟灑,失敗者過得空虛、艱難。產生這樣差別的原因不在於有沒有背景,而在於“敬業度”上的差異。不同的態度,導致了不同的人生。敬業精神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它是決定一個員工職場生涯的重要因素,用一位哲人的話來說就是:“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工作中,你可以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靠山,但是你不能沒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通往成功的橋梁,是你改變命運的工具,敬業精神體現在頭腦中,體現在行動裏,它不僅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更是一種智慧的延伸。

於凱是首汽集團一名普普通通的出租車司機,1984年從部隊複員分配到首汽,20多年來,於凱從沒有被投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先後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於凱把自己和北京的形象聯係在一起,用精湛的駕駛技術和細致的服務贏得了乘客的信任。在服務上他不滿足於傳統的內容和模式,一直在琢磨著如何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不能停留在“微笑服務,扶老攜幼,拾金不昧”上,應該與時俱進,讓服務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點。

他結合實際工作,總結了一整套服務流程。如,乘客上車後,於凱總是主動問候,然後問“咱去哪”,一個“咱”字拉近了與乘客的距離。再比如,遇老人上下車時要耐心等待,不能催;遇行李多的乘客要提醒關好車門和別忘拿東西;兒童上車愛搶前座,為了他們的安全,要耐心將其哄到後座或讓家長看管,等等。這些雖是小事,卻能溫暖乘客的心。

在他的車上備有乘客常用的便簽和筆,針對一些年輕旅客不滿足於老景點和老字號的新特點,特意買了介紹北京周邊景點、特色餐飲和特色購物指南的書籍放在車內明顯的位置。另外,車內環境的布置也盡量做到輕鬆、溫馨。比如,在車內掛一個隨車搖擺的豎起大拇指的手,乘客們覺得既好玩又輕鬆、親切,特別是小乘客,本來哭鬧不停,一看到搖晃的大拇指就破涕為笑。

為了做到無痕跡服務,他開始注意觀察、總結、記錄一些乘客的乘車習慣和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層次的乘客有特殊需求時的不同反應和語言暗示,盡可能地弱化“為您服務”的痕跡,讓乘客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他想要的服務,免去讓人誠惶誠恐的感激。有位乘客對他說:“坐您的車總感覺和別人的不一樣,也沒見怎麼客氣,就是覺得那麼舒服,同樣的一段路,同樣的時間,讓我感覺路變短了,時間變快了。”

一次,一位外賓坐於凱的車到琉璃廠時,下起了小雨,一身西服的外賓露出失望的神情。而車剛一停穩,於凱便遞過一把雨傘,讓外賓喜出望外,打著雨傘不慌不忙地逛完了琉璃廠和古玩城。隨後於凱又送外賓到了機場,外賓讓他稍等一下。外賓告訴於凱,他是第一次來北京,於凱周到友好的服務使他對北京和中國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想用剛買的一把新傘換下於凱的那把舊傘作紀念。“中國好!北京好!你好!”握別時,外賓用生硬的漢語說。

於凱通過出租車這一流動窗口,展示了中國和首都人民的精神風貌。乘客可能連於凱的名字都不記得,心裏卻記住了一個城市,無疑,於凱就是這個城市的一張精彩名片。

於凱沒有任何背景,但他憑借自己的敬業精神和不懈的努力發現了自己的市場,從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對於一家公司而言,要求生存、求發展,員工必須敬業。員工是公司的根本,如果員工不具有敬業精神,公司談何領先?作為公司發展的智慧源泉,員工有責任在工作中融入敬業精神,從而更為出色地完成任務。每一家公司都喜歡具有敬業精神、善於創新的員工,因為隻有這樣的員工才能創造驕人的結果,才能為公司創造更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