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成為卓越人士才是真的成功
對解放軍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戰爭勝利;對員工而言,成為職場卓越人士才是真的成功。不管我們身在何種職場,隻要能夠遠離浮躁,耐得住寂寞,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目標的指引下,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就能夠超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要做尖子”:要麼不做,要麼最棒
一個普通士兵能有多優秀?沈陽軍區某高炮團修理連情報指揮技師兼雷達修理班班長向南林給出了答案。
“有人負責我服從,沒人負責我負責”,這是向南林常說的話。他是全團公認的“鑽研精神最強、知識技術最全麵、維修經驗最豐富、學術成果最多”的戰士。他是一名普通的修理技師,卻帶起團隊裝備修理的“四梁八柱”,掌握了六種專業的修理技能,培訓了60餘名專業技術骨幹,發表了9篇學術文章,參與四次重大演習,累計維修50餘台次大型裝備。
向南林還是一個活躍的文藝人才。他能當導演主持、搞舞美策劃,還能唱歌、演小品、編舞蹈,會演奏6種樂器。其書法小有名氣,獲了十多次獎。而且也還是籃球二級裁判。
向南林先後被解放軍四總部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獲首屆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被沈陽軍區樹為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標兵、學雷鋒學蘇寧學習成才標兵、裝備技術士官優秀人才標兵和優秀共產黨員,同時被某集團軍樹為優秀士兵標兵,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一次。
2008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接見了向南林,勉勵他在部隊現代化建設中再立新功。他的先進事跡經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後,在社會各界及廣大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2008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日前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及全國廣大青少年廣泛開展向新一代青年士兵的楷模向南林同誌學習活動。現在,他被稱為“中國新一代士兵的楷模”。
作為一個兵,什麼叫有所作為?向南林的想法是:作為一個兵,要盡一個兵的本分,把本職工作做好,當一個響當當的好兵!不少與向南林朝夕相處的戰友說,平時天天和他在一起生活學習、工作、訓練,覺得他平平凡凡的,沒什麼特別之處。可細細回顧、總結、對比後,才猛然發現向南林真了不起。“他把一個兵當到了極致”一位將軍評價說。
平凡離卓越有多遠?如果你知難而退、患得患失、得過且過,那平凡就永遠與卓越無緣。但如果你迎難而上,愈挫愈勇,永不放棄,那平凡就與卓越比鄰而居。向南林就是這樣從平凡走向卓越的。他的人生態度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論什麼行業,什麼工作,既然值得做,就應該做到最好。
當你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也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你可以選擇湊湊合合地把活幹完,讓別人在背後指責你;也可以選擇把工作做得漂漂亮亮,用行動贏得別人的尊重。既然做了一件事,就要把它做成功,抱怨你的工作或薪水並不能使你成功,務必要把焦點放在盡可能做出最好成績的努力上。
王建文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修理工,技術過硬,就是喜歡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修理這活太髒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簡直討厭死這份工作了。”諸如此類的話很多。王建文幾乎每天都是在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中度過,他認為自己在受煎熬,像奴隸一樣賣苦力。因此,他時刻窺視著師傅的眼神與行動,隻要師傅不在身邊,他便偷奸耍滑,應付手中的工作。
轉眼幾年過去了,當時與王建文一同進廠的三個工友,各自憑著在工作中磨煉出的精湛手藝,或加薪晉職,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或是獨當一麵,開辟了屬於自己的新事業,唯有王建文,仍然在抱怨聲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
王建文的教訓讓人反思: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則浪費的隻有自己的時間,影響的也隻有自己的前程。
要成功,要做出驕人的成績,要成就事業、創造財富,就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使出全部力量,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本質,應該是“謀事在人,成事亦在人”,這個“人”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做到最棒的人。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因為隻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每一項工作都盡心盡力,才會使自己越來越能幹,才可能追尋到更大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成功。
打造個人品牌:從優秀到卓越
有這麼一支軍隊:
革命戰爭年代,她的足跡遍布中國版圖的21個省(市),曆經戰鬥3000多次,創造了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等一個個輝煌戰績。
和平建設時期,她又馬不停蹄,接連擔負了一項又一項重大而光榮的任務: 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前衛99”軍演、國慶50周年首都大閱兵、“軍交2000”演習、全軍陸軍部隊後勤裝備係統檢驗試點等重大搶險救災、重大軍事演習、重大改革試點和重大臨時性任務,次次出色,仗仗漂亮;“鐵拳―2004”涉外演習征塵未洗,又踏上“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戰場”。她的每一次征戰,都充分展現了全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師”的風采……
她,就是有著“鐵軍”之稱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
這支部隊的前身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其前身為孫中山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後改為“葉挺獨立團”,北伐戰爭中,這支部隊因英勇善戰,武漢人民把一塊高1米、寬0.5米,人稱“鐵軍牌”的巨盾贈給這支部隊,從此“鐵軍”便成為這支部隊的品牌。在長期的革命曆程中,這支部隊的官兵憑借“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團結、鐵的意誌、鐵的作風”的鐵軍精神,由優秀到卓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與軍隊中一樣,在職場中,擁有最高價值的人,也是那些最有能力、對公司貢獻最多的“鐵軍”們。初入職場,他們還沒有個人品牌,隻有在工作中,像“鐵軍”那樣以自己的努力和特有價值獲得認可,才能被公司和老板認同。個人品牌形成後,才具有一定的品牌價值。??美國電影明星伍迪·艾倫說:“你的品牌就是你的身價!隻要在工作中為人所知,那麼,你就成功了90%。”對一個演員來說,這是至理名言。而對於在職場中打拚的員工來說,個人品牌同樣重要。個人品牌將為你貼上“卓越”的標簽。
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由於自己的精湛球藝而被選入NBA 2003年全明星首發陣容,姚明的出現為火箭隊帶來了空前的商機和人氣,使火箭隊獲得了巨大利益。姚明在NBA的生涯中,個人實際收入將達到甚至超過18億美元,相當於6萬工人一年的工業總產值,若用於投資,可創造5萬多個就業機會,而圍繞姚明的產業開發,將會超過11億美元。這麼具有價值的品牌,這麼強的個人品牌效應,都是建立在他卓越實力基礎上的。如果沒有超強的實力為依托,姚明不可能到NBA去打球,也就創造不出如此強大的個人品牌。
而在此後幾年的NBA生涯中,姚明不負眾望,用自己的實力擊碎了諸多質疑,使自己的個人品牌變得更具價值性和挖掘力。圍繞著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為社會創造著不菲的財富。
當然,個人品牌的形成是一個需要慢慢培養和積累的過程。那麼,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打造好自己的個人品牌呢?
首先,是對打造個人品牌的態度問題。一個人必須切身體會到自己是個人品牌的最大受益者,才能全力以赴地打造個人品牌。
我們常說,一個人在公司打工,努力做好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因為這樣有助於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贏得豐厚的薪水和廣闊的職場晉升空間。但是,很多人不這樣想,老是覺得這種觀念很空,個人品牌誰會看得見?職場晉升空間在哪?不如尋找機會“偷閑”,輕鬆輕鬆,至於工作,隻要混得過去就可以了,甚至能混一天算一天。抱著這種態度做事,到最後隻是“糊弄”了自己。
其次,個人品牌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品牌即人品,這句話在個人品牌上更容易理解,即一個人的人品,決定其個人品牌。人品有優劣,個人品牌形象也有優劣,但是二者不能輕易畫上等號,因為人是一種善於偽裝的動物,真假優劣需要認真辨別才能定論。因此,個人在樹立自己的品牌時,應該努力除去自己身上的道德汙點,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否則,再富有魅力的個人品牌也隻是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一捅就破。
最後,個人品牌的形成要靠學習來支撐。在形成自己個人品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有終生學習的觀念和行動。雖然很多人都在叫嚷著終生學習,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明白終生學習的道理,但是,仔細觀察其行為,卻不能不說很遺憾,因為他們隻是停留在“明白道理”的層麵上,根本就沒有將終生學習的理念變成實際行動。時間一長,個人的綜合素質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良好的個人品牌自然很難樹立起來。
成功:樹立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把自己扔過去
2007年,電視劇《士兵突擊》火了,劇中那個憨直的許三多成為很多人心目中新時期軍人的成功代表。探尋許三多的成功之路,我們發現——
許三多剛來到鋼七連時,生存狀況令人擔憂。鋼七連號稱一把尖刀,對許三多更是剔骨刀,連隊幾乎個個都是軍事技能的好手,而許三多顯然是個不招人待見的“孬兵”。這一點,從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像在跨越毫無挑戰性的障礙一樣即可知曉。
但兩年之後的許三多不但獲得了諸多軍事技能獎項,還一舉進入了老A部隊,成為精英,因為許三多找到了方法——樹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把自己扔過去。這曾經是鋼七連戰士的生存方式,卻在許三多的成長曆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讓我們慢放一下許三多的經曆——樹立腹部繞杠50個的目標,然後,回環,回環,最後竟做了333個;樹立一個在演習中不拖後腿的目標,訓練,訓練,最後竟活捉了敵方將領;樹立一個“成為真正的兵”的目標,最後竟順利晉級老A部隊。許三多所設的每一個目標,在他當時的狀況下都是難以完成的,但是他就靠一股拚勁,愣是把自己扔了過去,而且做得很好。
從許三多的身上,我們能夠找到一些成功的共性。無論在軍隊還是企業,無論是軍事演習還是市場開拓,任務都是這樣完成的——樹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然後,把自己扔過去。諸多企業知名人士的成功所采取的也是這種方式,牛根生也不例外。
1999年成立的蒙牛,2000年的銷售收入不到3億元,2001年前三個季度做到5億元;但是在2001年製訂未來“五年計劃”時,牛根生將2006年的銷售目標定在了100億元。
此議一出,眾皆嘩然。5年時間,從3億元到100億元,相當於增長33倍,每年翻一番,這樣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畢竟2000年中國乳業的總銷售收入也才200億元,100億元即是2000年中國乳業的半壁江山。這個目標向所有蒙牛人提出了一個挑戰。
不可企及的目標樹立起來了,下麵該做的就是“把自己扔過去”,這一扔必定要力度非凡,得高高躍起,也得穩穩落地。
牛根生在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後,從這個目標出發,充分整合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有的充分發揮,沒有的想辦法創造,大家都全心全意地向這個目標奔去:蓋全球樣板工廠,建國際示範牧場,放眼華爾街牽手摩根,開拓香港市場並最終上市,打北京、上海幾大戰役,天上有航天員,地上有運動員,形成海陸空的整體進攻態勢。
2002年,蒙牛年銷售收入達到16.7億元;
2003年,蒙牛年銷售收入達到40.7億元;
2004年,蒙牛年銷售收入達到72.138億元。
這時候,大家又覺得當初製訂的銷售計劃太小了,當時膽子太小了。
2005年,蒙牛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實現108億元,提前一年超越目標。
牛根生的“一樹”、“一扔”為蒙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倘若當初沒有牛根生樹起的那一個看似不可企及的目標,就不會有蒙牛的今天,更不會有蒙古乳業相互競合,稱霸全國的行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