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兵無常勢,戰無常法”:以變製變才是決勝之道
“兵無常勢,戰無常法”,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步伐永不停息的時代要求我們學會變通。變通是一種突破,是建立在打破舊觀念、舊傳統、舊思路、舊模式的基礎上的。隻有跳出傳統思維束縛圈,才能開拓思路,變通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從紅軍到解放軍:變則通,變則強
世間萬物都在變。沒有變化,就會落後,而無法生存。事變我變,人變我變,適者方可生存。成功離不開變通,軍事戰爭也是如此。
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敵,是我軍的傳統作戰方法,也是在對抗優勢之敵時尋敵弱點予以殲擊,進而轉入反擊的重要手段,其最為關鍵的就是變化,引誘需要變化,運動更是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
毛澤東在指揮紅軍進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確定了“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計劃首先繞到敵人背後,搗其後路,以調動和拖垮疲憊的敵人,然後再選其可打者繼而殲之。
當紅軍向敵後運動時,蔣介石發覺了這一跡象,立即加強後方防禦,並集中12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紅軍合圍。
在這危急時刻,毛澤東審時度勢,沉著冷靜地改變了原先的作戰計劃,使紅軍主力趁著夜色通過一個20公裏的間隙地帶,跳出包圍圈,接著從敵人的側翼向其薄弱部位發動了連續進攻。
在世界各個國家,我們都很少看到一支軍隊能像解放軍那樣,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從最初的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到為了完成不同任務使命的誌願軍、武裝警察部隊,在曆史的成長長河中有如此之多的名字。可以說,“變通”的思想已經在解放軍的骨子裏根深蒂固。從這個組織中走出的人,都有為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變通的特性,其中,中國聯想集團的領軍人物柳傳誌就是典型代表。
對於軍營生涯,柳傳誌,這位中國企業界“教父”級人物從不諱言,是軍營塑造了他。柳傳誌說:“企業成功跟我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全部;這其中,跟我在軍隊裏養成的性格又有一定的關係。”
柳傳誌用“雞蛋孵小雞”來比喻企業對環境的適應。他說:“企業要在不同的溫度中孵出小雞來。雞蛋孵小雞的最好溫度是37.5℃~39℃。1984年創辦聯想的時候,當時的環境溫度是42℃,太高了,大多數的雞蛋孵不出小雞,隻有生命力非常頑強才孵得出來;到90年代中期,大概40℃左右,也不是很好,但已經很不錯了,已經有大批的雞蛋能孵出來。我們這些雞蛋(企業)不能再等溫度適應才去‘孵’,那樣會永遠失去機會,要主動去研究怎麼提高自身的生命力,使自己能夠在環境溫度高一點兒的時候,依然能孵出小雞來”。
柳傳誌的“雞蛋孵小雞”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想做一名傑出的職場人,就必須不停地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這樣才能打破常規邁向成功。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有很強的毅力,卻由於不會積極地適應多變的環境而無法成功。
根據現在的情況為實現目標而改變策略吧!如果你的確感到行不通的話,就請嚐試另一種方式。
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很難改變環境與問題,但可以改變自己。擦亮發現的眼睛,變換思維的角度,千變萬化將由你駕馭。
“飛奪瀘定橋”:市場麵前,速度製勝
解放軍誕生在中國社會動蕩時期,曆史和現實環境造就了他們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優良作風。這種作風使解放軍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並最終戰勝國民黨軍隊,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光明大道。
熟悉長征曆史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飛奪瀘定橋的故事。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裏程碑,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勝利奪取瀘定橋,也是以速度取勝的絕佳戰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麵軍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
5月26日上午,毛澤東等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5月28日,紅四團接到命令:“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鬥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裏的紀錄。”
接到命令後,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裏山路,於29日早晨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一百來米的瀘定橋已經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敵人聚集火力,嚴密封鎖瀘定橋橋麵。為了突破封鎖,當天下午四點,由23名紅軍戰士組成的奪橋突擊隊開始冒著槍林彈雨,向橋頭發起猛攻。
在23名戰士的衝鋒陷陣之下,紅軍隊伍很快就衝過橋頭,打退敵人的反撲,占領了瀘定橋。整個戰鬥驚心動魄,卻隻用了2個小時。飛奪瀘定橋的成功,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想借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並為紅一、二、四方麵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有人評價說,“飛奪瀘定橋”是毛澤東用兵最狠的一次。240華裏的山路,紅軍是跑著完成的。不僅如此,在跑完240華裏的山路後,紅軍立刻就投入了戰鬥。我們講“兵貴神速”,就是要盡可能快地對敵人進行打擊。戰爭是殘酷的,也是瞬息萬變的。戰爭中,形勢的轉變往往在幾分鍾之內發生,沒有高效的執行,輸掉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場局部的戰鬥。所以,無論是尋找戰機、製定決策,還是采取行動,都要比對手搶先一步。
在企業的落實工作中,效率仍是一個製約因素。可以說,市場麵前,速度製勝。“傳媒大王”羅伯特·默多克說過:“必須快速行動,除了快速作出決定並且以決定為基礎采取行動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擊敗你的競爭對手。懶惰是失敗者的專利,隻有快速才能生存。”
我們看到,許多優秀企業也一直在強調速度和主動出擊,因為機遇、市場是不等人的,遲一步就可能會滿盤皆輸。海爾便是一個強調速度的典型。
2002年7月舉行的一次互動培訓課程,主題是“推進流程再造”,在會上,張瑞敏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讓石頭在水上漂起來?”話音剛落,會場上響起了各種答案。有人說“把石頭掏空”,有人說“把石頭放在木板上”,更有人說“做一塊假石頭”,這些回答都沒有得到張瑞敏的讚同。直到副總裁喻子達喊出“是速度”,這個問題才有了一個完美的答案。張瑞敏引用《孫子兵法》中的話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速度能使沉甸甸的石頭漂起來。同樣,在信息化時代,速度決定著企業的成敗。海爾流程再造要以更快的速度響應市場發展以滿足全球用戶的需求”。這一番話為培訓確定了主題。
有人問張瑞敏:“海爾搞得那麼好,你們是怎麼作決策的?”張瑞敏回答:“我們海爾永遠是有50%的把握就上馬。”他還說,“有50%的把握就上馬,獲得的是巨大利潤;有80%的把握上馬,獲得的是平均利潤;有100%的把握上馬,一上馬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