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柳倪之爭(1 / 2)

第三百二十二章柳倪之爭

倪士楠臉色一暗,心裏對柳專至等人更加的不滿甚至是厭惡。

其實,倪士楠知道這是為什麼,根本的區別在於商業利益路線和技術路線的區別。

這從日想以前的從成立公司開始就有華科院定義的戰略‘技工貿’變成94年的‘貿工技’,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日想集團被短暫的利潤迷花眼,而忽略自己沒有核心技術的事實。

但是他是一位謙虛謹慎的君子,老人即使在2018年也保持著和年輕人說話都會站起來的君子之風。

所以惡言是說不出口的,搖搖頭道:“柳總他們是犯了現在華國的通病,賺錢第一,市場第二,至於是代理還會自己的技術,他們現在還衡量不出來。”

“或許這是我們華國剛剛改革開放造成的社會現象吧!如之奈何?不說了,小陳董今天找我不會就來和我說日想的事情吧!”

陳谘微微一笑道:“您老看的清楚,柳總在我看來確實隻是一個追逐利益的普通商人,還夠不上卓越的商業領袖,我找你卻是想讓你放棄再繼續和柳總他們爭執,你沒法改變的他們的觀念的。”

事實上柳專至不是一名卓越的企業家,這不是陳谘的一家之言,而是後來業內廣泛的共知,很多

人把他和倪士楠的關係對比索尼的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的關係。

可惜柳專至在人品、胸懷、眼光和能力方麵完敗,業界感歎,柳專至是因為活在了時代(國家改革開放,活在了風口(IT信息革命),站對了位置(華科院在背後相當於國家在背後),才抓住了機會冒出頭的。

曆數日想的每次戰略轉變,柳專至基本上就是走在機會主義的道路上,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以致於到了2018年,日想所謂的改製路線和方案的落地還在遙遙無期,這可是唱了30年的老歌了呢?

很多不知內情的人,隻以為日想是華國電腦第一品牌,還收購了大名鼎鼎的IBM的PC業務,就以為它有多牛逼,甚至給柳專至同誌帶上了金光閃閃的光環,事實上是給大家開了大大的玩笑。(筆者真不是黑他,感興趣的可以搜索‘柳倪之爭’。)

到了2010年後,曆史終於給了倪士楠公正的評判,但是,又能怎樣呢?誰也挽不回華國芯片失去的二十年。

華國由於柳專至機會主義的勝利,導致了核心技術在三十年裏原地踏步不說甚至還倒退了,換來的隻是日想每年幾百億的營業額而不到千分之一的納稅。(納稅是考慮其對社會對國家貢獻的重要參數之一)

而倪的本來弄出來的技術基礎顯示出來的戰略威力,讓整個國家都振腕而歎,打醒華國的是美、日、歐幾年一次的技術挾製和訛詐。

我們來看看柳倪之爭的關鍵:1989年,intel推出486CPU,漢字輸入係統需要漢卡的支持不在成為必須,因為486的計算能力,完全能夠讓軟件解決漢卡的功能問題,日想的主要利潤來源漢卡退出市場進入倒計時。

於是日想環顧企業所有的業務,發現利潤來源主要依靠代理銷售和生產製造個人PC(個人電腦),於是為了利潤,日想從90年開始進入了華國企業當時的主流怪圈,就是貿易代理為主,隻因這來錢快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