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大師劉蘭芳:我和丈夫是生活、事業上的最佳合夥人
真情人物再現
作者:董岩
劉蘭芳是國寶級評書大師,20世紀70年代末她播講的評書《嶽飛傳》,吸引了全國100多家廣播電台爭相播出,轟動海內外。此後,她播講的《楊家將》《紅樓夢》《趙匡胤演義》等30多部評書,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鮮為人知的是,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嶽飛傳》是她和丈夫在灶台邊創作出來的,至今全部收入僅240元。
灶台邊創作出《嶽飛傳》
記者(以下簡稱記):當年一部《嶽飛傳》讓您紅遍大江南北,這部評書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劉蘭芳(以下簡稱劉):1979年,我和丈夫王印權都在鞍山市藝術團工作,我說評書,他說快板。當時中央正著手平反冤假錯案,“文革”中許多蒙冤的人有望重獲新生。在那種形勢下,我和丈夫決定創作評書《嶽飛傳》。白天我和丈夫在團裏演出,寫評書隻能放在晚上。我們住在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裏,過道上放著—個灶台,灶台是用鋼架子焊的,下麵還養著兩隻母雞。我們住的小房子連張桌子都沒有,創作時隻能把煤氣灶往邊上推一推,騰出點空兒在上麵寫作。當時我的兩個孩子還小,隻能等孩子入睡後進行寫作。第一稿由我來寫,寫到下半夜,我把丈夫推醒,讓他幫我修改。到了天亮,我再順一遍,拿到外邊背詞,練習“噴口”,做動作組合,然後到廣播電台去錄音。
記:當時國內大大小小的廣播電台都在播您的《嶽飛傳》,報酬一定很豐厚吧?
劉:很多人都想知道我當年說《嶽飛傳》到底掙了多少錢,一些人認為我肯定賺大發了。我和丈夫花了7個月時間創作出120回《嶽飛傳》,共60多萬字,每一回播講28分鍾左右,每講一回能拿3塊錢稿費,還要向團裏上繳1塊錢。也就是說,我講120回《嶽飛傳》,個人拿了240塊錢的稿費。當時全國100多家廣播電台都在播我的《嶽飛傳》,我也沒要版權。給大家透個底,到今天為止,《嶽飛傳》給我帶來的全部收入也就是240塊錢。我覺得觀眾愛聽,那是對我的認可,不能隻鑽到錢眼兒裏。
記:當時您紅遍大江南北,邀請您演出的人一定很多吧?
劉:確實很多。有時我一天要演三四場,每場觀眾從數千人到幾萬人不等,很多觀眾都是衝著我來的,再累我也得演。有幾次,我發燒感冒,可演出日程表排滿了,我又不想讓觀眾失望,隻能硬撐著。開場前,我還掛著點滴,開場時,我拔掉針頭就上了台。演出結束,我再繼續打點滴。還有一次,我的腳崴了,腳踝中得老高。講評書的桌子高,不能坐著講,再說坐著說評書,一些像“躍馬挺槍”的動作是做不出來的。沒辦法,我隻能一隻腳支撐著說評書。醫生怕我撐不住,就在側幕那兒站著,一旦我受不了倒下,他就趕緊過來施救。好在我咬牙挺住了。隻要觀眾喜歡,我就會給大家演。1982年,我到天津演出,一下火車就被車站廣場的環衛工人認出來了。他們說:“您的《嶽飛傳》講得太好了,給我們講一段吧!’我當即在馬路上擺開架勢,為圍觀的群眾表演了一段。
記:1996年,您開始擔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的領導,公務繁忙,多年來仍出了幾十部評書,您是如何做到的?
劉:調入中國曲藝家協會後,我是副主席、黨組書記、秘書長一肩挑,擔子確實很重。但說書是我的根本,不管多忙,每年我都要錄製一部新書。為了完成這個心願,我拿出當年說《嶽飛傳》時的勁頭,一年的幾個長假都充分利用,周末和平時的業餘時間也用來寫稿、錄像錄音。我的《關東才子王爾烈》《一代儒將陳毅》《古今榮恥談》《紅樓夢》等評書,都是在那期間錄出來的。雖然擔任著曲協的領導職務,但我是個藝人,更離不開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