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地方經濟
作者:沈友琴
摘要:在新的曆史時期,縣委黨校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要當好縣委、縣政府的參謀和助手,拓展思路,把自身素質的提高貫穿於黃平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發展縣域經濟上要措施落實、作風務實、行動紮實、成效求實。
關鍵詞:黃平;縣域經濟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黃平縣在緊抓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實施“四圈一區”戰略契機的同時,緊密結合縣情,重點推進“688”科技創新工作,縣域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然而,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縣委黨校在此過程中應思良策,開良方,當好縣委、縣政府的參謀和助手。
一、黃平縣委縣政府正在實施和規劃的發展藍圖
1.以實施全國民族醫藥研發生產基地建設戰略為契機,到2015年,GAP中藥材基地達5萬畝,建成中藥民族藥產業園區,創建1個以上中藥現代化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2.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區為契機,實施一批民族文化旅遊科技項目,到2015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億元以上,文化產業產值1億元以上。
3.以西南林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到2015年,完成低產林改造13萬畝,工業原料林25萬畝,特色果林8萬畝,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
4.以特色輕工業基地建設為契機,實施一批特色輕工業科技重大項目,到2015年,建成特色輕工業園區1個以上,實現特色食品工業產值10億元以上,民族商品產值1億元以上。
5.以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為契機,重點推進以生物育種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誌開發保護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到2015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農業科技進步率超過50%。
二、黃平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觀念落後,發展氛圍不濃。當前,落後保守的小農經濟意識、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觀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場,一些幹部和群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到位,不善於搶抓機遇,不能敢為人先,想發展、求發展、促發展的氛圍不濃。如近兩年黃平在促進種、養殖業和旅遊業發展方麵相繼出台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但民間的投資熱情仍然較低。
2.基礎設施條件差,競爭能力弱。一方麵縣、鄉兩級政府要擠出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經濟,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較低;另一方麵由於區位劣勢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缺乏投資競爭力,使得開放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難度加大,大型項目難以落戶。
3.支柱產業薄弱,帶動能力不足。黃平縣域經濟發展缺乏鮮明個性,產品、產業結構趨同,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上,工業企業少而不大,土特品種多而不優,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