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東西兩漢(二)(2 / 3)

“今日老夫在上朝途中,突然聽到市井街道很多孩童在傳唱著一首童謠。聽及好奇,老夫便讓人記了下來,查詢了一下。沒想一查才知,著童謠竟是前日夜間突然在市井響起,隨後被孩童傳唱。如此奇怪之時,老夫想借著今日朝會,與陛下、諸位公卿議一議。”正事時間到了,盡管心中早有決定,然必要的借口還是要的,畢竟是一國大事,裝模作樣中,董卓笑道。

一聽董卓言語,有心者無不心中‘咯噔’一聲,擔心什麼來什麼。

隻有還不知情的劉協天真的接話道:“童謠??是什麼童謠??”

對於劉協的好奇,不用董卓回答,隨後其馬仔虎賁中郎將李肅出來了:“啟稟陛下,受董相國令,微臣查詢了此事,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著童謠以傳遍市井,如今百姓早已議論紛紛……”

“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太傅可知何意?”童謠很是簡單,隻聽一遍劉協便記住了,隻是一個孩童哪知其中的嚴重,還好奇的讀道。

童謠自古便與讖語應運而生,特別是突然冒出在市井之語,往往被認為是神靈給人間的暗示,含義很大,百姓都很信服。

此刻聽著天子戀戀有詞的童謠,被問及之人袁隗很是害怕,其意更是了解,不過卻又不敢亂言。唯有不知所措的四下環顧朝臣,希望能有主意。隻是可惜,對於著燙手的問題,誰敢亂講,朝臣反而看向了他。

可身居高官多年,袁隗豈是等閑,著並不能難道他。最後竟笑著打起馬虎眼:“回陛下,著不過一市井孩童信口之言而已,能有何意……”

“袁太傅此言差矣,雖說童謠出自孩童之口,可從古至今卻常預後事。袁太傅為帝師,博覽群書,該聽說過成帝時,市井有童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而之後著童謠預示也一一成真,成帝封掌上舞趙飛燕為後,其妹趙昭儀害死後宮皇子,後自殺。而今突起著童謠,字字危言,怎能等閑視之。”袁隗裝蒜,可卻躲不過該有的結果,當即李肅便反駁道。

“那李中郎將不知有何見解!”李肅是何樣人,是有怎樣目的,袁隗清楚的很,與之辯駁沒有意義,當即反問道。

“見解不敢當,不過倒是可以為陛下解釋童謠而已。”幫著董卓收複呂布幹掉丁原,李肅也是水漲船高,對朝中百官也是根本不怵,反笑道。

“既然如此,那李將軍,便在著朝上為陛下、為諸位大人解讀下此童謠……”早就商量好的事情,隨即董卓也是順水推舟道。

主從一唱一和,早已商量好,當即李肅憋氣一口,朗聲道:“喏!回相國、回陛下……著童謠前兩句‘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臣思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後兩句曰:‘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鹿’者史記便以說明,社稷也。故臣大膽猜測,此童謠昭示,天運合回,我大漢還想興旺當移都長安!”

終於還是一字一句的說出了陰謀,眾目睽睽之下,大殿之上,很多朝臣還以為自己聽錯了,更可以說,從他們生下來的那一天,洛陽就是京城,可沒人想過有一天有人提議遷都。

圖窮匕見,避無可避,麵對如此胡作非為,當即司徒楊彪也坐不住了,起身間便怒斥道:“胡言亂語!我大漢自光武皇帝建都洛陽以一百六十多年,根深蒂固,豈有遷都一說,更何況區區一首童謠,真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