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各懷心思(1 / 2)

公元189年,八月庚午。當天子還宮、宦官覆滅,雖城中還略有煙火,然曆時兩日的浩劫總算結束了。

不過,當董卓所帶三千騎兵入住城西之顯陽苑後,卻又讓百官心中略有不踏實,眼下那一個個高大的西涼漢子,似乎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也還好,哪怕董卓有些凶神惡煞,尚有一個高大的身影,能讓百官放心不少。

此人自然是,如今維持治安的執金吾丁原,其手中兵馬可是董卓幾倍不止,並且還有人馬正在來京路上,隻要其忠心,一時半會兒,著董卓還翻不了天。

也不怪百官擔心,原本早在年初,靈帝病重之時,便有人言出,手握重兵的董卓有些不穩,當防備。

隨後靈帝也同意,下詔拜董卓為並州牧,讓其下屬軍隊轉交,剛擊敗羌人的皇甫嵩節製。

雖然有明升暗降的意思,然當時剛恢複州牧製,著並州牧乃當時天下第四個州牧,可見朝廷下之血本。

可董卓也不是傻子,當即明白是被朝廷忌憚,是要削權。隻是他又不敢不接受任命,公然違抗的下場,誰說的清楚。

隻是亂世中,兵就是命,董卓怎麼肯交出軍隊,隨即上書辯解:‘掌兵十年,士兵上下關係太好了,都要跟隨自己,乞求帶士兵去並州,效力邊垂’

最終,十常侍斡旋,董卓如願,沒有被皇甫嵩奪兵權,帶著數千人馬向並州出發。但哪怕去了並州,董卓卻沒走太遠,隻到當初治理過的河東郡,便不再離開,等待機會。

很快,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權,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殺宦官。又巧何太後不肯下詔,於是董卓機會來了。剛得何進命令,根本沒有質疑,立即動身,緊趕慢趕的終於立功了。

而如今好不容易到達京城,大漢之中樞,不用想都知道,對於貪婪者而言,離開可是很難的。

此刻剛剛入住顯陽苑,董卓就耐不住性子了,畢竟大將軍剛斃,十常侍又被連根拔起,朝廷正是空虛之時,如若他還不趕緊出手,被別人掌握朝政,自己千裏迢迢而來,就是浪費表情了。

“文優!今日入宮一朝,所見所聞,著朝中官吏好像對我們都透著股不屑,不怎麼待見我們一般啊!”剛安排好手下兵馬,董卓心情很不好的苦笑道。

“嶽丈,著不難理解,如今在朝者,多為世家、故吏,常年於京,結為一黨,特別眼下剛發生政變,何進一黨取勝,異己以排除幹淨,此刻更是同氣連枝。嶽丈為邊官,從未在朝,自然無人相依,被排擠乃常理。”對於董卓好是抱怨的口氣,李儒倒是看得開,隨即笑道。

“為父幾經辛苦才掙得入朝機會,如若此刻退去,甚是可惜,文優可有法為為父解憂?”李儒之言,董卓很是站同,趕緊詢問道。

“其實嶽丈無需憂慮,是外官,被排擠,可又如何,誰人能奈你。如今朝中何進、何苗被殺,十常侍又被誅滅,一時間外戚、宦官勢力盡蕩,天子又年幼,可說群龍無首。嶽丈方才說朝官不待見我們,與其說,百官是怕我們!”麵對董卓的殷切目光,李儒信心滿滿道。

“何解??”董卓有些不明白的凝眉問道。

“嶽丈你想,著何進、十常侍都不在了,那朝廷該由誰來掌管?是袁家?還是清流?但無論是誰,都將是一個權力重新分配的時期,而作為一個外官,嶽丈突然帶兵過來,誰人不忌憚你……”對於一個武夫的愚鈍,李儒雖然有些鄙視,但卻得意,隨後賣弄道。

“對呀!當日老夫號領兵二十萬入京除閹宦,就聽朝臣幾次反對,如今何進死了,他們當然是怕老夫乘機奪權了。”如夢初醒,聽及道理,董卓當即大笑道。

隻是著董卓還沒有高興半刻,一盆冷水就來了:“不過嶽丈不要高興的太早,雖然在此時機入京,對嶽丈最有利,可嶽丈想掌權卻沒有那麼容易。不說如今朝中第一世家袁家,就是丁原手中的兵馬,也不是嶽父如今能對付的,說不定一個不小心,還會引來殺身之禍。”

“丁原!匹夫爾,老夫怕他……”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更不用說,同為領兵大將,一聽丁原之名,董卓很是不樂意。

“如若是在西涼,嶽丈領兵十數萬,自然不怕丁原,可如今身側不過數千,如若衝突起來,恐怕會吃虧的。”董卓是何脾氣,李儒自然清楚的很,當即也不固執反對,順言溫婉道。

“那現在當如何??”哪怕不想承認,但董卓卻接受現實般的問道。

“當務之急,自然是召兵馬入京,其次便是尋找強援,已防丁原。待大軍來到,手中有了籌碼,還怕不能隨心所欲……”早有腹案,無需多思,李儒隨口道。

“文優所言有理!老夫著就下令,大軍開赴洛陽。隻是大軍開拔,不是朝夕可至,那強援當待何解哪?”不用李儒提醒,董卓也知道該馬上調兵來助,可說還能找援助就迷糊了,著前一刻都還在說,朝中百官都不屑與自己相交,如今哪裏還能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