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麼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亡。”人們常常引用這句話來說明意識形態對一定時代的巨大反作用。實際上,馬克思用了“如果”兩個字,其論述是非常嚴謹的,即不能僅從理論上看意識形態的功能。他時刻不忘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因此緊隨其後的一句話:“在現實中,意識的這個限製是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程度,因而是同財富的一定發展程度相適應的。”[3](P35)意在突出強調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的發展對觀念和意識形態發展具有根本性的製約作用。將兩句話結合在一起,既強調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性,也強調物質經濟生活的根本決定性,同時反對意識形態中心論和意識形態淡化論,才是具體真理。總之,我們要創造更大的生產力,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體現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才能最終贏得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鬥爭的勝利。
二、堅持正麵宣傳和輿論鬥爭相統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習近平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遵循團結穩定鼓勁、正麵宣傳為主的重要方針;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這要求我們在多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多元文化價值觀激烈交鋒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始終堅持正麵宣傳和輿論鬥爭相統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1.旗幟鮮明地正麵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我們知道,一定階級在一定社會的物質生產中占統治地位,必然要求在精神生產中占統治地位,也就是要求思想文化的領導權。要奪取和始終保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一定階級及其政黨才能順利和有效地實行統治。而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不可能自動獲得領導權,因此,我國作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旗幟鮮明地正麵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正麵宣傳必須堅持灌輸的原則。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看,資本邏輯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尖銳化,馬克思主義即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理論表達,“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鬥爭、我們眼前的曆史運動的真實關係的一般表述”[4](P285),但這並不意味著作為個體的無產階級群眾會自動形成無產階級階級意識。馬克思明確反對工人運動的自發性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要教育引導群眾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並形成為階級。後來列寧針對俄國革命實踐中工人運動的經濟主義傾向提出了灌輸理論,大大推進了這一思想。他認為“對工人運動自發性的任何崇拜,對‘自覺因素’的作用即社會民主黨作用的任何輕視,完全不管輕視者自己願意與否,都是加強資產階級思想體係對於工人的影響”[5](P325)。工人本來不可能產生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麵灌輸進去。工人階級深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隻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因此,他非常重視工人群眾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教育灌輸。當然,灌輸並不意味著僵化呆板、枯燥乏味的說教和強製,而是積極主動地用馬克思主義幫助工人超越個人認識能力和社會分工的局限,認識到自身的階級地位和曆史使命。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在宣傳時應有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與時俱進地運用灌輸理論,遵循個體理論認知認同的發展規律,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充分揭示馬克思主義階級性和科學真理性的高度統一,用真理的力量贏得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正麵宣傳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重點。有什麼樣的世界觀、曆史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而核心價值觀是核心價值體係的具體化,是一定文化—意識形態的靈魂,“核心價值觀可以簡要地概括為‘製度精神’,它實際上是一種國家製度、一個國家運作模式賴以立足、借以擴展、得以持續的靈魂,因而是國家意識形態、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內核”[6]。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以資本主義國家的對立物出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必然是根本對立的。當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旗幟鮮明地大力宣傳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在學校教育、社會文化、新聞媒體等諸多層麵加強管理引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創新發展和理論武裝,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刻揭示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的曆史必然性,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養,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2.用曆史唯物主義揭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假性
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必須在正麵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同時,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堅持建構和解構的統一。回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是對當時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的一係列批判的結果,其發展過程也始終伴隨著理論批判。馬克思並不天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他一出生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氛圍之中,在學生時代德意誌意識形態特別是青年黑格爾派對他影響很大,這體現在他撰寫的博士論文中。大學畢業後他投身報界,對當時普魯士政府的政治和法律相關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調查和研究,在萊茵報期間以及後來的社會政治實踐活動使他對自己原來的唯心主義世界觀產生了懷疑,因此他深入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中,不斷推進理論批判,最終創立了和不斷完善著曆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可以被總結如下:首先,他通過哲學批判了宗教;然後,他通過政治批判了宗教和哲學;最後,他通過經濟學批判了宗教、哲學、政治和所有其他意識形態。”[7](P44)對各種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及其表現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特別是《資本論》通過對社會關係、勞動、商品、價值、貨幣、資本等範疇的科學抽象,對資本主義經濟意識形態及其在日常生活領域中的表現所作的剖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可以說,不揭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不敢或不善於進行理論批判和輿論鬥爭,就不能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從世界曆史的高度審視我國所處的曆史方位,我們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深度融入和參與世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社會主義中國麵臨著仍然在經濟、科技、政治意識形態占據優勢地位的西方的強大壓力。盡管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一直在發生著變化,相伴隨的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變化,但是隻要商品生產和交換存在一天,從這種生產中自發產生的商品貨幣關係絕對化、資本自由民主人權永恒化的拜物教意識就會滋生蔓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在總體上有利於西方的國際意識形態格局下進行的,必然與西方意識形態發生直接交流交鋒,因此必須直麵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滲透和進攻,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武器予以解蔽和反擊。近些年意識形態領域錯綜複雜,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動向,如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等等社會思潮。我們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著眼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狀況和曆史演變,剖析這些思潮的社會經濟根源和所蘊含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從認識論視角揭示這些思潮所包含的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增強意識形態鬥爭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堅定性。實際上,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曾深刻地批駁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攻擊和非難。資產階級囿於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曆史地位,將現存永恒化,陷入非曆史性,認為“宗教的、道德的、哲學的、政治的、法的觀念等等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固然是不斷改變的,而宗教、道德、哲學、政治和法在這種變化中卻始終存在著。此外,還存在著一切社會狀態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義等等”。對此,他們指出,資產階級不懂得思想的曆史始終證明了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至今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而這種對立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各個世紀的社會意識,盡管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總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運動的,這些形式,這些意識形式,隻有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的時候才會完全消失。”[4](P292-293)這些論述,對於我們科學批判當今的包括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內的各類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