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不斷完善各項製度
社會主義製度是人民的選擇,是曆史的選擇,是中國共產黨的根基,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但同時,我們要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建立在現實的社會主義之上,是根據新情況新任務的變化不斷變革完善的社會主義。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全麵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麵的單項改革。應當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製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製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製度改革。既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行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
(四)發揮人民群眾主體能動性,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想要解決中國問題,就必須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在開創中國道路的過程中,在指導改革開放的偉大試驗中,製定的方針政策不是憑空臆想的,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而是從人民的偉大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比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他說:“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3]P382可見,走群眾路線,從群眾需求和利益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采納加工總結提升,並運用到群眾中去,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才是科學有效之法。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發展道路的這一方法論原則告訴我們,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做了“三個重大”和“三個必然要求”的集中概括,深刻體現了新形勢下黨的自身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反映了我們黨順應人民群眾期盼、鍥而不舍抓作風改作風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試驗糾錯與總結經驗相結合,不斷開辟美好未來
鄧小平強調我們所幹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我們隻能在幹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的過程中開拓就是創新,任何創新都有其試驗、積累、完善的過程。因此,鄧小平特別注重試驗,他主張“堅決地試”“大膽地試”,要敢冒風險。“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好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3]P372隻要能夠解決現實問題,能夠為全體人民謀利益,都可以試驗,不要怕失敗,要及時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錯的就立即改正,必須把試驗與糾錯結合起來,不斷調整,確保試驗的正確方向。
此外,鄧小平還特別強調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總結經驗,要著眼於從新的實際問題和新的發展中總結經驗。試驗和及時糾錯、及時總結經驗、調整方針政策是緊密聯係的,總結經驗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發展,給未來的道路明確方向和路徑,不斷開辟未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說明我們黨對改革開放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成熟,但是處在改革攻堅期,麵對改革的複雜性、艱巨性,麵對發展過程中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必須以維穩的姿態及時總結經驗、及時糾正錯誤,實現中國各項事業平穩發展,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鄧小平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原則,對於我們今天仍然有著中國價值和中國意義,將這些思想和方法真正貫徹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朝著正確的目標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