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洛亦其(1)(3 / 3)

毫不留情地嘲諷了東麵哨站士兵之後,目送他們罵罵咧咧在小隊長的帶領下返回。那個隊長和竹竿的隊長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很瘦弱,像個讀書人,不過眼神很陰冷,看上去就不是好欺負的樣子。

然後,竹竿他們也在隊長的帶領下回到自己的哨站。整個哨站其實不過是在一個略微平整的地方建了一個院子,院子裏有六七間房子。院子的正中央立著一座三四層高的哨塔,平時會有兩個人在哨塔上放哨。每隔兩個小時,一隊十個人去巡邏。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這樣子,防範對麵聯邦的進攻。不過聯邦進攻這種事情雖然不是沒發生過,從這個方向上卻已經有幾百年沒有過了。所以平日裏的巡邏大多數時候不過是做做樣子。

哨站的小隊長名字叫蒙照,據他自己說他今年不過二十六歲,正是偉大的青春年華,不過據哨站幾個在這呆了很久的人說,五六年之前他也是這麼說的。此外,還有一個年輕人叫庫洛斯,雖然不是隊長,不過在哨站裏麵地位與隊長不相上下。因為他身手最好,按照蒙照的話說,兩個他也打不過庫洛斯一個。

其他人,自然每個人都有名字,也都有他們的故事,不過沒什麼必要介紹他們,此後沒什麼機會再提到了。

半年的時間讓竹竿基本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他們不過是最底層的士兵,待遇並不好,勉強也就能吃飽飯,所以竹竿還是有著和年紀不相稱的瘦小,要是長高一點,說不定就能和他死掉的父親一樣,和竹竿這個名字相稱。不過與之前的生活相比,竹竿沒什麼不滿足的。作為年紀最小的,竹竿在哨站裏麵很受關照。當然,即使把最好的全留給他吃,他依然還是這麼瘦瘦小小。

蒙照就常常拍著竹竿的腦袋一臉嚴肅的問,怎麼就是不長個呢,是不是把大家留給他的吃的都偷藏起來了。

的確沒什麼不滿足的,在這裏和這群人一起,每天巡邏,圍著篝火吹牛,和相鄰哨站的人比賽,這樣過上幾年,有可能被調到別的哨站,然後重複差不多的生活。作為軍人生活得這麼安逸自然是說不上是什麼值得自豪的事情,不過,隻是求溫飽而參軍的話,現在的狀態無疑是完美的。

不過,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易逝的,這也許是這個世界運轉的一條很重要的準則。遵循這條準則,很多事情發生得很巧合。

那是一個看上去很平凡的早上。雖然這個句式很爛大街,可是那個早上也的確很平凡。哨塔上值夜的人去睡覺,睡醒的人分兩個人接替他們站哨塔,餘下的人吃早飯,準備整隊開始巡邏。然而早飯吃了一半,哨塔上的人喊了起來。

北麵在幾分鍾之前升起了烽煙,可是馬上又熄了。

每個哨站都配有烽煙,為了方便傳遞消息,畢竟這深山交通不便,而且哨站之間的距離也比較遠。烽煙燃起來隻代表一個意思,有敵人入侵。而看烽煙飄起的位置,那裏的哨站也的確距離聯邦駐軍的地方更近一點,如果被入侵,那裏先遇到敵軍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烽煙燃起來了,可是馬上又熄了——這其中的原因就需要考量了。有可能隻是操作失誤點燃了烽煙,發現之後立刻熄滅,可是如果真的是遇到了敵人呢?

假如真的是遇到了敵人入侵,那麼烽火被點燃,說明他們發現了敵人,然後烽火被馬上撲滅,說明,最起碼,烽火,已經被敵人占領了。

哨站並不是隨隨便便建立起來的,它們的地理位置選擇很有講究,很難被偷襲,反而能極容易發現敵人的行蹤。然而即使如此,烽火燃起來卻被即刻撲滅,那麼遇到的,看起來是很棘手的敵人。

蒙照皺著眉頭想了一會,然後指派庫洛斯,讓他去打探一下消息。

庫洛斯剛剛走出院門又退了回來,苦笑著對所有人說:“沒有這個必要了。”

門外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黑甲士兵,如同螞蟻。“點烽火!”蒙照幾乎用能吼出來的最大聲音吼著。幾個人手忙腳亂去點烽火。這個時候,滿山的黑螞蟻之中夾雜著幾個穿淺顏色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站在那像念著什麼。然後,一個大水球從天而降,直接澆到了烽火上。

“魔法師!”蒙照的眼睛都要瞪裂了。“關門關門!”幾個人趕緊把門關上,也就在差不多的時候,一陣箭雨撲過來,砸的那扇木門直晃。

竹竿也是直到這一天才知道哨站居然還有一個地下密室。在這裏半年,從沒有聽人提起過,可是沒有人表示出驚訝,看起來他們都知道。密室麵積不算小,而且角落裏還堆著水喝幹糧,足夠這二十幾個人撐好幾天。密室的入口很隱秘,很難被發現——不過其實這一點最沒什麼意義。二十幾個人在別人大軍麵前躲進了哨站裏麵,然而哨站裏居然一個人都沒有,聯邦的人又不是傻子。所以說,躲進這裏,不過晚死一會而已。

他們很明顯也清楚目前的狀況。二十幾個人圍坐在一起,眉頭緊皺,一片死寂。

頭頂上傳來雜亂的腳步聲。聯邦的人已經完全占領了哨站。這一層地板隔音效果並不好,所以他們很清楚地聽到了地上聯邦人的談話。

“各處仔細搜,這裏必然有機關,讓法師團也幫忙。”

果然沒發生什麼奇跡,聯邦的人既不是傻子,也沒打算忽視這二十幾個人。蒙照一直皺著眉,這個時候站了起來,大步走到角落裏,從一個非常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拉起一個蓋子,露出一個地道口。然後用不容質疑的口氣對著所有人說:“必須有人把聯邦入侵的消息傳遞出去。這個地道直通山下,竹竿,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