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路易斯
1865年,戰爭結束了。5月23日,在華盛頓,約瑟夫隨著所在的部隊參加了勝利遊行。雖然這是個光榮的時刻,但是因為林肯總統被刺,整個華盛頓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悲傷。
7月7日,約瑟夫領到了最後一次薪餉。他沒有返回德國,他決定留在華盛頓,好好享受一番。他的口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滿過。他確實過了一段不錯的日子。他找到一個不錯的地方住了下來,到最好的餐廳用餐,當地人對他很友善,他們很感激這位年輕的戰士為美國的統一所付出的一切。
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太久。幾個星期後,紐約擠滿了戰後歸來的士兵,每個人都需要找工作,可是僧多肉少,這是個不小的問題。老百姓對軍人不再那麼客氣了。戰爭已經結束,這些曾參加戰爭的男孩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約瑟夫的錢包越來越扁的時候,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出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必須找個工作才行。可是找工作談何容易?紐約並沒有很多工作機會給這些退伍軍人,如果有一個工作機會,總會有好幾百人前往應征。很多當地人都巴不得這些軍人趕緊離開紐約。約瑟夫的英文還是不行,又沒什麼專長,找工作更是困難。
積蓄已經所剩無幾,他已經不再講究吃住了。但是,不管有沒有錢,他的穿著依然保持整齊體麵,雖然衣服上已經破了洞,但是他盡可能地使自己看起來幹淨清潔。隻要手裏還有幾個錢,他仍然會去一家法國旅館門前擦皮鞋。
有一天,經常給他擦鞋的年輕人跟他說:“我很抱歉,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來我這裏擦鞋了。”
“為什麼?”約瑟夫不解地問。
“老實說,你影響了我的生意。旅館裏有些有錢人看到你這樣的窮人都來我這裏擦鞋,他們就不來光顧我的生意了。”雖然這個年輕人不願傷害約瑟夫,但他更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
約瑟夫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他必須同意那個人的看法。擦鞋的年輕人對他說:“趕快離開紐約吧,隨便去哪個地方都比留在紐約好。”
約瑟夫決心離開這個城市。他發誓,有一天他要返回這裏,買下這家旅館,把它夷為平地,然後在這裏重新蓋上一棟摩天大樓。
他有什麼理由留在紐約呢?他在這裏無親無故,也找不到工作。可是,他應該去哪裏呢?他隻知道他的英文太差了,他要去一個聽不到德國話的地方,好好練習英語。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林肯騎兵隊的隊友,約瑟夫告訴了這位隊友他想離開紐約。
“你覺得我該去哪兒呢?”
以前軍中的弟兄都喜歡捉弄約瑟夫,這位老兄也不例外,他對約瑟夫說:“我知道有個地方適合你——聖路易斯,這個城市是在密蘇裏州西部,那裏沒有一個德國人,人人都說英語,你去那裏就對了。約瑟夫,你會感激我的,因為那正是你要找的地方。”
約瑟夫對這些話深信不疑,他感激地說:“好,如果你也來聖路易斯的話,可別忘了來看我。你一定得來看我。”
約瑟夫一點都不知道他被人耍了。聖路易斯是德國移民最先落腳的地方,當時,每年還有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湧進聖路易斯,但約瑟夫並不了解這些,他決定去密蘇裏州,他深信他的夢想會在那裏一一實現。
約瑟夫賣掉了身上唯一值錢的東西——一條絲質手帕。他用得來的錢買了一些食物,用搭車和步行的方式前往聖路易斯。1865年10月10日晚上,約瑟夫走到了密西西比河畔,必須渡過這條河,才算是真正到了聖路易斯。此時他已經身無分文了,他賣掉了自己的一部分衣服。他把母親的照片帶在身邊,這是他旅途中唯一的安慰。
約瑟夫正好趕上一陣暴雨。
他餓著肚子,冷得渾身直發抖。他從遙遠的紐約長途跋涉到這裏,雖然目的地近在眼前,可是他卻一點辦法也沒有。一座橋也看不到,又沒錢坐渡輪,他永遠也到不了聖路易斯了!他站在岸邊,眼睜睜地望著對麵聖路易斯城的萬家燈火。
饑餓、寒冷、虛弱襲擊著他,他不知道如何度過這個夜晚。他站在岸邊看著渡輪來來去去,因為和停泊的船隻靠得很近,他聽到了船上水手的說話聲。
此時他又冷又餓,幾乎要喪失知覺了,但這聲音突然驚醒了他,水手們正在用德語交談。
約瑟夫向渡輪走過去,他衝船上的人大喊:“請問,你們有沒有什麼工作能讓我做?我必須去聖路易斯,可是我身上沒錢。”他的眼淚奪眶而出,大聲地喊叫著,船上的人一定聽到了他的聲音。
一個高個子的男人走到這個快要發狂的男孩麵前,打量著他因寒冷而變成紫青色的臉:“孩子,你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