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掃蕩殘元 威震北塞(2)(2 / 2)

(四)修建山海關

自洪武五年出征北元失利後,明太祖逐漸認識到元朝殘餘軍事力量一時難以消滅,因此明朝對北方的戰略從以攻為主轉為以防禦為主。從此,徐達長期在北平、山西一帶練兵戍邊,鎮守北平十餘年。雖然徐達其間還多次奉詔出征北漠,討伐北元,但由於北元殘兵勢力已大不如前,王保保也於洪武八年八月在漠北死去,明朝也少了一個勁敵,因此此後的征伐也較以前順利了很多。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初二,由於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犯境,明太祖再次詔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率左副將軍信國公湯和、右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將士前往討伐。徐達奉命來到北平後,一麵加緊開展戰前準備工作,一麵積極修繕沿邊關隘,以完善北部防禦體係,增強其戰守能力,以有效抵禦北元騎兵的入侵。正月二十五日,徐達下令調發燕山等衛屯兵一萬五千餘人,修築永平府界嶺等三十二處關隘,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山海關。嘉靖年間的《山海關誌》裏麵記載說:“國朝洪武十四年,創建城池關隘,名山海關。”從此,山海關成了北京東麵的咽喉要塞。山海關的修建,使這一帶的長城固若金湯,成為阻止蒙古騎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也使得周邊的老百姓從此免於戰亂,更使大明王朝從此沒有了蒙古兵經常在這一帶不斷騷擾而又奈何不得的痛楚。同年四月十五日,大將軍徐達正式統領官兵出塞,討伐北元之兵。右副將軍傅友德為前鋒,率軍進抵北黃河,北元騎兵驚恐萬分,倉皇逃走。傅友德選派輕騎乘夜襲擊灰山,將其一舉攻克,擒元將別裏不花、太史文通等,並俘獲大批人口、牲畜。稍後,徐達派部將西平侯沐英率兵出古北口(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連克全寧等蒙古四部。生擒北元樞密知院李宣,俘虜敵眾一千餘人。同年八月二十九日,徐達等奉詔班師回到京城,為他生平最後一次出征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戎馬一生,將星隕落

自元至正十三年投奔朱元璋所領導的紅巾軍以後,徐達或拚殺沙場,身冒矢石,或出鎮邊塞,曆經雨雪風霜,數十年如一日,為開辟大明江山、穩固新生的明朝政權嘔心瀝血。長期的戎馬生涯,奔波勞累,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閏十月,徐達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將他召還京師應天。據史料記載,在徐達瘡疾纏身、久治不愈時,明太祖心急如焚,唯恐失去他這位開國元勳。為了能使徐達早日康複,明太祖不但遣使“四召名醫治之”,而且特地在洪武十七年十二月舉行祭禮,禱告山川、城隍之神,乞求神靈保佑徐達痊愈。洪武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明太祖得知徐達“病瘡而愈”,很是高興,還特意派遣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持其璽書前去慰問徐達。不料,徐達已見好轉的病情後來又突然惡化。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徐達病逝於應天府邸,時年54歲。明太祖朱元璋聞訊後,“袒跣奔(徐)達寢,撫屍而慟”,並為之停朝數日,以表示對徐達的哀悼。同時,下詔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鍾山之陰,並準其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

關於徐達的死因,有些史書記載:“(徐)達病疽,甫痊,賜蒸鵝,流涕食之而卒。”這些材料雖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捕風捉影,隨意捏造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確保朱明皇朝“萬世一係”,便想方設法加強皇權,凡是他認為有礙於獨裁統治的人,不管是勳臣,還是宿將,一律剪除。胡、藍黨獄,把功臣舊將幾乎一網打盡。前一年又將南征北戰、立下大功的義子親外甥李文忠暗中毒死。徐達雖為開國功臣,立下蓋世奇功,而且一直忠貞不貳,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賜蒸鵝”一事也就並非子虛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