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輕人要練就本領,而不是尋找保護(1 / 1)

年輕人要練就本領,而不是尋找保護

一見

作者:王海

對於發生在哈爾濱的“碩士生爭考環衛工”事件,媒體的討論仍在持續,反思也不斷深入。去年,哈爾濱麵向全國招聘457名“事業編製”環衛工人,不料引來萬人角逐。在成功報名的數千名考生中,29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曆。最終,有7位研究生“過五關斬六將”,成功當上了環衛工;22位研究生落選。1月14日,媒體報道了一位落選研究生“王洋”。在他看來,隻要是帶編製的工作,即使是做環衛工,也在所不惜——“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製裏”。

這位研究生對“編製”的迷戀程度,令人震撼。當然,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偏執,而是部分年輕人和家長真實存在並且堅守的擇業觀念——它的背景內容豐富: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體製內外的現實差異,對社會未來走向的判斷,以及思維的慣性或曰守舊。從媒體的反應來看,很少有指責這些研究生的選擇,而是指向了造成這種選擇的體製。

但毋庸置疑的是,和幾十年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相比,“編製”已遠不能一統天下。這些碩士生除了環衛工之外,畢竟還有其他不少的選擇。有選擇就有機會成本,筆者有必要和他們說道說道——編製雖好,但不值得如此執著追逐。

編製究竟有多好?有人說,編製不僅是身份,還能帶來戶口、福利、教育、社會保障的優待。有了編製,就可以讓人少奮鬥若幹年。那麼,果真如此?真的就值得這些研究生放棄多年所學,轉而從事環衛工這種競爭力差、可替代性強的體力工作?

編製無他,穩定而已。今天,大家對編製的理解中,最大的特點就是“隻進不出隻上不下,有保障有兜底”。說白些,就是端國家碗,吃大鍋飯。這恰是計劃經濟時代編製的“特點”。改革是方向,是趨勢,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健全,改革進程不斷發展,天底下將沒有一勞永逸、“包死包埋”的“編製”存在。而“編製”上附著的福利、保障等附加值,也會隨著“編製”意義的改變,而體製內外趨同,最終逐步消散。相信,盡管說體製外生存艱難,體製內也各有吐槽。

即便在今天,“編製內”的工作狀態也早已不像很多人的想象,任務重、壓力大、考核嚴,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即便個別仍有存在,那也不該是年輕人的追求。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掀起了一股公務人員下海潮。從那時開始,體製之外的世界就越來越大,越來越精彩。人生路長,所謂“編製”,越來越保護不了誰一輩子。而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有人將自己的未來押給編製,要體製來安排一切,看似規避風險,其實是麵臨最大風險。可以確定的是,編製這個東西,以前可能可靠,未來會越來越不可靠。體製的額外紅利,隨著改革進程必將消退。這是趨勢。如果不信,可以回顧上世紀90年代的工人下崗潮。

年輕時代所需要做的,是練就本領,而不是尋找保護。時代不停變遷,人要想走得更遠,那就是先了解趨勢,設定目標,不拐彎,不追趕,有路走路,有車搭車。如果沒有方向,哪輛車熱門坐哪車,極有可能最後哪裏也到不了,所到之處也均非所願。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