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大家都缺乏幸福感(1 / 1)

為什麼大家都缺乏幸福感

一見

作者:趙海均

日前,和一群老同學相聚,聊起來大家感慨頗多。我們這些老同學都是恢複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1981年底畢業,轉眼已過三十餘年。這些年大家東南西北,忙著各自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當年大家從四麵八方相聚到一起求學,雖然都很貧窮,師範院校每月的生活費隻有十幾塊錢,大家吃飯席地而圍,但回想起來卻也輕鬆愉快。當年參加高考的有老三屆的先生也有應屆畢業生,年齡懸殊較大,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幾乎所有人已白發蒼蒼,有些已經退休,多數已經退居二線。想當初還是一群年輕人,大學畢業,大家奔赴各地不同的崗位獻身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而如今大都兩鬢斑駁,雖然不再為自己的工作奔波,但上有老人,下有子女,都在為自己的子女考慮。

談到過去雖然貧窮,但大家都還是流露出高興的眼神,而一旦談到眼下,卻感覺到心情凝重。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初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東西,如今來說隻要有錢什麼都可以辦得到。國家是發展了,經濟也騰飛了,雖然人們的收入增多了,但生活得卻並不輕鬆。

這一代人既要考慮到老人,又要考慮到子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如今不少已經接近花甲之年,身體都出現不少毛病,身上卻還要承受很多負擔。也許這一代人就是命運多舛的一代。大部分經曆了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這些中國曆史上重大的曆史事件,但是也都承載了不同的艱辛,“幸福”的感受似乎離大家還很遠!

作為“幸福經濟學”的鼻祖和奠基人,伊斯特林1974年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即一國的經濟增長未必會換來生活滿意度的改善,這一主張後來被廣泛稱為“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許多人相信,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生活的富裕程度也會提高。經濟增長得越快,人們就越幸福,但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成就舉世矚目,目前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而最新發布的蓋洛普幸福指數調查顯示,認為自己“生活美滿”的中國人隻有12%,認為自己“生活不易”的中國人有71%,而認為自己“生活困難”的比例達到17%,綜合指數在被調查的124個國家裏排名第九十二位。該調查結果,與中國世界第二經濟體之地位,與躍居世界中遊之人均GDD,都嚴重不符!

為什麼經濟發展了,人們承受的心理負擔更重了?一個普遍的事實是,人們的情緒正在懸空狀態。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高官還是百姓,似乎都麵臨著種種的困局。從“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一現象中,可以明確地判斷出,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處於情緒危機中。

看起來,人的幸福指數不單單是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的生活環境,人文環境。

從生存環境看,高昂的房價、失業的煩惱、社保、醫保的缺失以及社會誠信、靈魂信仰的缺失,正在消磨國民的幸福感,看病難、買房難、上學難,前些年被戲稱為壓在國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可以這樣判斷,目前的中國,貧窮雖然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比貧窮更嚴重的問題是人們麵臨的種種生存困局!

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驅動力。不斷改善和提升公眾的幸福感應該是政府的重要使命,也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尺碼。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會,而小康社會不論物質生活如何的富裕,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就是民眾的幸福感,這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而這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

責任編輯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