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趙佶 蕭條孤館一燈微(3 / 3)

但宋徽宗趙佶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位大才子,他在書畫、吹彈、聲歌、詞賦等藝術方麵都有驚人的成就,對文學藝術的推動和倡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他獨創的書法“瘦金體”,精妙絕倫,至今沒人超越,筆法犀利遒勁,鐵畫銀鉤,被後世論者稱為出神入化的神品!他的存世畫跡《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俱是國寶。

這樣的一個人,一個才子皇帝,真讓人無法評說。丟失了權杖,摘下了王冠,繳沒了玉璽,他不再是帝王。靖康二年,宋徽宗趙佶告別了皇位,打算做個安逸的太上皇,卻被南下的金兵所俘,一路押向北國,路上風霜雨雪,亂鴉啼叫。荒寒的不僅僅是身,還有心。

此刻,宋徽宗趙佶是徹底不再有呼風喚雨的資本,不再有揮霍奢侈的權力。他和他的皇子,被貶為庶人,連同他的臣子和嬪妃,都成了俘虜。汴京皇宮裏所有的珍寶、禮器、藏書等被洗劫一空,他的帝王生涯,從這一天,徹底地結束了,一切都破碎了。

宋徽宗趙佶從小生在綺羅叢,紅香綠軟,一生過的都是極盡奢華的日子,突然之間,被迫離別家園,成了階下囚,並且是向著那個及其苦寒之地進發,心情多惡劣可想而知,他和昭儀王清惠她們不同,她們被俘受苦,是受害者,不用承受心理上的愧疚,隻是單純愁苦。宋徽宗趙佶是皇帝,亡國之恨,百姓們會把賬算到他的頭上,所以,他背負的不僅僅是悲苦、屈辱,還有愧疚,這些,一層層壓在心上。並且,連同情他的人都沒有。

也許,隻有在危難之際,才可以將世情看透。宋徽宗趙佶在悲涼中清醒,那是因為,他的生活已經遠離了風月。從此後,命運的枷鎖早已將他緊緊束縛,他的人生再也由不得他來做主了。

一路向北,冰雪覆蓋,居然見到了杏花,輕盈如蝶的花瓣,在清冷的北國,冰雕玉琢的美,暗香襲來,好像用素絹紮成,花瓣層層疊疊,猶如被胭脂均勻塗過,想來大自然怎麼能有著這樣巧奪天工的創意呢?但凡美,總會讓人生出恍惚,生出感慨,他想起了皇宮中美麗蹁躚的女孩子們,香氣飄在空氣裏,姿容美在時光裏,隻是,那樣的好時光,再也不會回來了。趙佶是個心思細膩的文人,麵對杏花嬌嫩,遙想不久之後花朵凋謝,院落歸於淒清,由此想到自己身為顯貴,卻被羈押成階下囚,他的怨恨愁苦,該向誰來憑訴呢!天上雙飛的燕子不解語,地上盛開的杏花也不解語,一個人在這天寒地凍的空曠中,仰天長歎,故國現在是什麼樣的情形呢,萬水千山之外,無從得知!

和夢也新來不做。他在阿諛奉承中迷惑沉醉了一生,隻有這一刻,最為清醒。作為曾經的一國之主,他沒有辦法不去想故國,隻是奇怪的是,就是這樣強烈的思念,故國竟然不曾入夢!夢都夢不見,真令人肝腸寸斷,絕望至極。短短幾行詞句,訴盡衷腸,沒有繁複,無須詮釋,一切已經了然入心。隨著心情一點點悲下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籠罩上愁雲,終歸化成蒼茫一歎:又怎麼樣呢,再好再純美的花,一經風雨摧殘,都逃不掉凋零的命運。

宋徽宗趙佶不愧是個才子,通過北見杏花的描寫,一句句疊加著無奈和惆悵,如泉水幽咽,琴弦凝澀,讓人不忍!多少人,看到他的詞句,或者會對他此般遭遇,生出感歎。對他以往的過錯,有了些許的寬恕。然而,曆史是給不了任何人回頭的機會,在不斷流逝的時光麵前,不會有原諒的理由,也沒有重來的機會。

故宮也不再知他在何處了,在遙遠的南國,嶽飛拚死抗金試圖救他回來,卻最終遭奸人所害。宋徽宗趙佶的夢想,像杏花一樣,凋謝在北國凜冽的風中了。丟失了夢,宋徽宗趙佶隻是一具行屍走肉,去了金國都城。在那裏,任由敵方擺布、侮辱,經曆著流放、遷徙、關押、囚禁等折磨。

在無數個風雨飄搖的夜晚,一盞孤燈延續著宋徽宗趙佶那沒有靈魂的生命。“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山南無雁飛。”他人生的風景裏,連一隻大雁也看不到了。況蕙風評價趙佶:“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後主之作,皆以真勝者。”但凡填詞寫詩,離不開杜撰想象,宋徽宗趙佶卻是所行所見所感成篇,這一真字,讓讀者產生了極大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