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產電影救命稻草是什麼?(2 / 2)

張嘉佳:王家衛困惑找不到合適演員

在交出故事的影視改編權之前,他會考量即將合作的導演有沒有默契,能否理解和完美詮釋他的故事。執筆《擺渡人》劇本時,王家衛告訴他,寫本子就像是把身上的錢掏出來,這個褲兜十塊,那個口袋五塊,都掏出來就好了。整個合作過程,從頭到尾毫無意見分歧,一方麵是因為兩個巨蟹座的默契,而另一方麵則在於張嘉佳本來就是王家衛的粉絲,“偶像嘛,沒辦法。所以他的思想,基本上我都能接受並且理解。”改編過程中,他唯一介意的就是找不到合適演員。

網絡讀者群比較年輕化,閱讀習慣也是以連載為主。要想成功改編影視作品,還是要看網絡文學能不能變成能出版的文學作品,作者要先有這個能力才行,不管之後是做編劇還是在此基礎上改編。

現在網絡文學改編影視作品裏最受歡迎的有兩類,一是具備大片潛質的,如《鬼吹燈》《盜墓筆記》《藏地密碼》《三體》等;二是愛情小說,如《匆匆那年》《致青春》等;還有一些家長裏短的、諜戰的、宮廷的,則適合改編電視劇,改編電影則有些力不從心。

購買流程目前較為混亂,版權方相互轉賣和影視公司直接找作者個人,這兩種形式較為常見。相較於選擇權在編輯手中的傳統文學形式,網絡文學具有低門檻、效率高的特性,讀者的選擇性更強,讓它更接地氣,更易轉化成好的電影、電視、遊戲,因為它代表了互聯網一代年輕人的消費傾向。

有人認為傳統小說造就了第五代導演的輝煌,現今網絡文學會對未來國產電影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當前趨勢來看,網絡文學進軍國產電影界是必然。但編劇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並不是依靠段子和心靈雞湯就能打造好的電影,目前有些劇本甚至完全不考慮人物的整合及結構。

文學對電影向來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國內導演、編劇比較缺乏原創能力,所以隻能借助更多藍本來打基礎,但其實是不應該的。不管金像獎、金馬獎還是奧斯卡,一直很鼓勵原創電影劇本,但這在國內很缺乏。這種情況下,要說網絡文學會對未來國產電影的巨大推動作用,還真不到這個程度。小說好是基礎,但要推動國內電影更需要導演審美、製作能力的加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