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9月22日晚有科教影視作品“奧斯卡”之稱的“中國龍獎”(國際獎)在深圳頒獎。我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的科教長片《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奧地利廣播公司的自然與環境類紀錄片《大黃蜂的秘密》同獲評委會“特別大獎”,另有6金、12銀、18銅獎項出爐。央視紀錄頻道的《傑克卡特的生命》、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科教長片《瓷路》摘下金獎。由姚明參演的環保類題材紀錄片《野性的終結》作為開幕首映片引起了關注。
熱映:紀錄片在國外黃金檔播出
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名科教影視知名機構決策人、製片商、發行商、投資商等業界精英在年會期間還討論了行業潮流及發展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紀錄片還正成為“全球最潮國貨”。如2013年6月,由紀錄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共同製作的紀錄片《春晚》國際版,首次進入國家地理頻道的黃金時段播出,取得了超出同時段平均收視率的良好效果。這是國家地理頻道在美國本土第一次動用黃金資源和平台,播出中國紀錄片節目。隨後,德國RTL電視台高價引進我國的紀錄片《超級工程》並在黃金檔播出,在德國觀眾中掀起了“中國熱”。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表示,紀錄頻道正用紀錄片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正能量”和“正形象”。目前,我國原創紀錄片已向海外銷售發行達22部,進入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電視渠道播出。
亮點:姚明參演《野性的終結》
本次頒獎是兩年一度的科教影視盛會“第八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係列活動之一。首部播映的影片是由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與新西蘭自然曆史公司、動物星球頻道、美國野生救援協會聯合攝製的,為環保類題材紀錄片《野性的終結》精華版。
該片跟隨野生救援協會公益大使、國際籃球巨星姚明首次非洲之旅的腳步,讓觀眾一同觀賞非洲大陸上的野生動物,領略令人歎為觀止的野性之美,同時也為觀眾揭開非法象牙和犀角交易背後的殘忍真相。
對《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的導演殷際輝來說,獲得“特別大獎”令他心潮澎湃。
據介紹,該片是第一部把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結合起來的紀錄片。攝製隊曆經兩年走過了我國十多個省份才完成了拍攝任務,通過尋訪具有代表性的農民,來告訴大家氣候變化帶來的生產、生活影響。
紀錄片如何盈利?
然而,紀錄片也有揮之不去的煩惱和尷尬。目前,我國紀錄片單集經費在幾萬元,而西方每集在10萬到15萬歐元,大製作甚至達到百萬美元。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紀錄片《海洋》來到中國,兩個月票房收入高達2500萬元人民幣,刷新了國內紀錄電影的票房紀錄。但《海洋》拍攝曆時5年,耗費5000萬歐元。
長期以來紀錄片產品並沒有給投資者盈利的信心。創作者抱怨沒有足夠的投資,無法完成盈利訴求;由於受眾群體有限,紀錄片市場容量不大,回報周期長,不可能容納大量投資。可以說,投資與創作的糾結,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紀錄片邁向市場的步伐。
據了解,國外紀錄片的主要盈利模式是節目版權的出售等,通過與電視台合作,開設新的紀錄片頻道實現盈利,而廣告收入隻占到一半。此外紀錄片的版權買賣、衍生品開發都是紀錄片實現盈利的重要途徑。
據悉,一般來說,紀錄片的版權價值可延續5-10年,優秀的作品可持續20年。而紀錄片地域性較廣,市場空間較大。不少與會業者認為,紀錄片擁有不同於影視投資的盈利模式,值得關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