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基因食品的是與非(1 / 3)

轉基因食品的是與非

熱點問題

作者:畢夫

一方麵是美國宣布轉基因食品有毒的資訊傳得沸沸揚揚,一方麵是發現中國湖北市場上正在售賣大量轉基因稻米;一方麵是央視名嘴崔永元自掏腰包赴美求證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危害性,一方麵是“文壇鬥士”方舟子力挺轉基因食品的經濟與社會價值;一方麵是官方強調轉基因技術的有限商業化,一方麵是農業部相關專家大聲為轉基因食品點讚……,過往二十年間圍繞轉基因食品所發生的爭論至今還在持續,而且仍沒找到一個標準的答案。

神奇的基因變異

從企鵝體內提取抗凍基因,然後植入不抗寒植物中,便可得出抗寒植物;將活躍於昆蟲胃腸道裏的抗蟲細菌提取出來,植入農作物體內就可使其產生殺蟲本能……,這些在遠古神話中難以聽到的故事今天卻變成了現實。由於轉基因源非常廣泛,而轉基因技術能夠克服有性雜交的限製,因此,轉基因作物可以通過任何目的基因的重組後產生新的品種。而隨著生物技術撐開轉基因食品的繁衍與伸展空間,人類所能分享到的物種變異盛宴與大餐也精彩地擺列和呈現開來。

英國谘詢公司PG Economics分析了1996年至2011年間的數據後得出了如下結論:轉基因作物額外生產了3.28億噸額外的糧食、飼料和纖維,相當於增加了價值982億美元的農作物產量;與此同時,轉基因作物節約了 1.087億公頃土地,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另外,轉基因累積減少農藥使用4.73億公斤,等於是與轉基因作物相關的農藥使用量下降了9%;不僅如此,轉基因僅在2011年一年就從土壤中吸收了相當於211億公斤的CO2,等於當年從公路上移走大約1020萬輛汽車;最為重要的是,轉基因食品幫助了超過1500萬小型農戶及其家人,共計超過5000萬人口(他們屬於世界最貧困人口)提升收益。在許多科學家看來,PG的研究報告是截止目前有關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和環境影響所進行的最全麵、最權威的評估。

不難發現,PG研究的起始時間是1996年,而這一年正好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開始的年份,其中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是第一個推出轉基因作物的企業,其首推的轉基因品種是一種轉入了細菌基因的大豆產品。據悉,由於該產品能夠耐受孟山都公司生產的除草劑草甘膦(商品名“農達”),因此取名為“抗農達”。從種類來看,目前全球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有25種,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其中轉基因大豆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的47%,轉基因玉米、棉花和油菜分別占32%、15%和5%。

必須承認,自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的國家和種植麵積呈持續增加態勢。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最新報告,2013年全球種植了1.75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計種植麵積達16億公頃,比1996年的170萬公頃增長了100倍;從種植地區看,在目前28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中,19個為發展中國家,8個為發達國家;從種植人口看,2013年全球有創紀錄的1730萬農民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另據ISAAA的的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發達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量占全球總比為46%,而發展中國家為54%,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的增速超過發達國家。

美國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第一大種植與生產國,種植麵積達7010萬公頃,占本國可種植耕地麵積的一半以上,占全球種植麵積的40%。緊跟美國之後的是巴西,2013年該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增長了370萬公頃,達到4030萬公頃,而且連續五年以來巴西都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增長的引擎。從排序上看,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是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名列五強的另外三個國家。

動態地分析,目前世界各國已累計批準的可商業化種植的25種轉基因作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著重於抗性轉基因,如抗除草劑、抗蟲、抗旱、抗鹽堿和抗寒等,它們的特點是通過減少損失而被動地實現產量的明顯增加;第二類側重於改變作物的品質,如增加營養、提高食品的醫療保健功能等,其主要依靠作物自身特性的改善進一步提高產量。目前轉基因作物的種植仍然以第一類為主,但育種重點已從第一代的抗除草劑、抗蟲產品轉向提升抗旱、抗澇等適應能力為代表的第二代產品上,而且多基因疊加的複合性狀逐漸增強。資料顯示,相比於抗除草劑性狀的轉基因作物5%的增長和抗蟲性狀的轉基因作物11%的增長,2012年複合性狀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的增長達到33%。

代表著未來趨勢的第二類轉基因作物已經在人類麵前打開了燦爛的想象空間。黃金大米是一種經過改造的大米,它的獨特黃色來自添加的β-胡蘿卜素,也就是維生素A的前體,借以彌補很多東亞國家飲食中所缺乏的維生素A。自第一代黃金大米問世13年以來,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黃金大米目前已在菲律賓開展田間實驗。無獨有偶,可抗黃葉病並增加了β-胡蘿卜素、鐵等營養元素的香蕉已從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實驗室走到田間展開實驗,這對於身體微量元素非常缺乏但又以香蕉為主食的烏幹達等非洲國家百姓的確是一個福音。另外,“北極蘋果”是美國農業研究局正在研究的一種新型蘋果品種,其所插入的基因是來自某些多酚氧化酶(造成變色的生化反應中關鍵的一種酶)水平較低的蘋果品種,該蘋果切開或啃咬後不會像現在的蘋果那樣很快變成褐色。

可視的社會經濟價值以及誘人的未來前景,引來個各國政府紛紛放鬆對轉基因食品監管的口徑。繼白宮對種植首個轉基因抗旱玉米下放準許證書之後,巴西及其南美洲鄰國政府將批準首次種植複合性狀大豆;在菲律賓,政府高調宣布將2014年批準黃金大米的正式上市。受官方政策的激勵,全球轉基因食品的最大製造商孟山度公司放出了到2030年將農作物單產提高一倍的豪言狀語,同時孟山度承諾屆時將使化肥、農藥和水源的用量減少三分之一。

恐怖的“生物魔鬼”

與常規育種是將近緣或種內生物基因進行重組從而遵循了自然法規以能確保產品的安全性有所不同,轉基因技術則跨越了常規育種的自然邊界,將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進行交流重組,其風險的不確定性自然要超過前者。尤其是,當轉基因以及相關的生物技術並不能對轉基因產品的潛在威脅作出充分評估並拿出具有說服力的實驗結論時,公眾自然就能清晰地聽到凝聚於轉基因及其產品身上的質疑和詬病之聲。

如同轉基因擁躉者大力宣揚轉基因技術可以帶來農作物的高產一樣,轉基因的反對者們也從來沒有停止為此證偽的腳步。聯合國相關專家仔細地研究了過去20年方方麵麵的情況後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案例能夠證明轉基因對提高產量有幫助,不僅單一技術沒法增產,即使有6~8個基因的疊加仍然不會解決問題。印度科學院科學家席瓦在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稱,印度運用了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種子後農作物尤其是棉花的產量不增反降,席瓦甚至還指出,轉基因玉米對印度農民產生了400億盧比的經濟損失。無獨有偶,任職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教授傑克·海尼曼對北美加拿大、美國與西歐兩地農業情況進行長期跟蹤對比研究後發現,轉基因並不能帶來農作物的增產的,他還指出,北美1996年開始的轉基因和西歐的非轉基因種植相比,西歐的農業生態係統能夠向可持續性方向發展,會帶來更多產量。

轉基因會對生態環境形成殺傷和損害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和公認。一方麵,由於轉基因技術的特殊性,一些病毒重組現象在轉基因作物中出現得尤其頻繁,即導入轉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與感染轉基因生物的某些細菌或病毒雜交,從而重組出新型病原體。另一方麵,轉基因作物中很可能會出現抗藥性高的有害生物,或者原有作物內部的害蟲對抗蟲轉基因產生了適應性和耐受性,且由於其基因重組所導致的新型病毒,由此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難度。不僅如此,隨著轉基因產物的廣泛應用,轉基因植物出現在自然環境中的機會必然增加,因為其具有某些野生植物所不具備的抗病,抗蟲,耐寒耐旱性,轉基因植物必然成為新的優勢種群,那些不具備抗蟲抗病特性的野生植物將被轉基因植物取代,因此轉基因植物的引入可能會對生態係統的平衡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