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自我提醒
白隱被人誤解和羞辱;完全可以辯解。待事情澄清之後,他亦完全可以對商人的行為予以痛斥。但他都沒有,而是以一顆平常心泰然處之,並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姑娘。其博大的胸襟和氣度就蘊涵在他的默默不語中,這正是白隱修養的境界。
第5天
用我的真心換你的真情
閔子騫幼年喪母,繼母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冬天,繼母給她親生的兩個孩子的衣服裏裝上棉花,而給閔子騫的衣服裏塞上蘆花,看似很厚卻根本不能禦寒。一天早上大雪初晴,父親讓閔子賽和他一起趕車外出幹活。寒風刺骨,閔子騫又餓又冷,韁繩從手中滑落。惱怒的父親看他穿這麼厚的棉衣還偷懶,“啪”的一聲趕車的鞭子落在了閔子騫的身上,被抽裂的棉衣露出的不是棉花而是蘆花!父親什麼都明白了,他悔恨交加,抱起孩子就往家趕。繼母知道自己虐待孩子的事被識破了,便雙膝跪地請求丈夫原諒。盛怒之下的丈夫執意要將其趕走。在當時,被休是女人最大的恥辱。繼母痛不欲生。這時閔子騫想到了兩個未成年的弟弟,他含淚請求父親留下繼母:“娘在這裏頂多我一個人受凍,若她走了,我們兄弟三人豈不都要受凍啊!”閔子騫的深明大義令繼母羞愧難當。此後,她對三個孩子一視同仁,成了一個賢惠的母親。
每日自我提醒
通常我們認為做了錯事就應當受到懲罰。而事實上,有些時候隻有寬容才能起到愈合創傷的奇妙效果。寬容不僅僅是容忍缺點和錯誤,更是一種無言的教誨。寬容是一個人人格完善的體現,在寬容的過程中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淨化和升華。
第6天
真誠的力量
在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一個小鎮上,有一位猶太傳教士,無論見到誰都會熱情地打一聲招呼:“早安!”有一個叫米勒的年輕人對傳教士每天的問候反應冷淡,但傳教士依然熱情不改,每天與他打招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納粹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傳教士和鎮上的其他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下了火車,有一個手拿指揮棒的軍官在隊伍的前麵揮動著指揮棒,叫著:“左、右。”指向左邊的將被處死,而指向右邊的還有活的希望。當傳教士與軍官的目光相遇時,他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米勒果斷地將指揮棒指向了右邊,傳教士獲得了生的機會。
每日自我提醒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的內心很容易被感動。引起人內心感動的因素很多,往往一句熱情的問候,一個燦爛的笑容,就足以喚醒一顆冷漠的心。
第7天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死後,蜀國由蔣琬主持朝政。他手下有一個官員名叫楊戲,此人雖官位卑微,但為人坦蕩,不拘小節,從不說奉承話,即便是蔣琬與他講話,他也是不問不答。於是有人對蔣琬說:“楊戲如此待您,態度太傲慢無禮了!”但蔣琬卻平靜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就如同人們的麵孔不同一樣,不足為怪。說讚揚我的話,不是楊戲的本心。說反對我的話,卻又顯出我的不是。所以他隻好默不作聲,這正是楊戲的耿直之處啊!”後來,掌管農事的官員楊敏在背後指責蔣琬辦事糊塗。有人要求蔣琬嚴懲楊敏,但蔣琬卻說:“楊敏並沒有說錯,我的確不如前人做得好。”後楊敏因別的事被捕入獄,人們以為這正是蔣琬報仇的時機。但他在公堂之上卻毫無成見,秉公而斷,使楊敏免受重罰。蔣琬的寬宏氣量備受人們的稱頌。
每日自我提醒
蔣琬可以說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典範。一個人隻有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第8天
成人之美
夫累密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摩瓦桑是他的學生,師徒兩人都在致力於提煉“氟”。夫累密首先製成了氟化氫,但多次實驗就是不能析出氟來。而他的學生摩瓦桑卻在老師研究的基礎上製出了氟,並請求法國科學院審查,而夫累密正是審查小組的重要成員。人們議論紛紛:“夫累密這下可難受了!半輩子的研究倒被他的學生撿了便宜。”審查那天,實驗在進行,但一個氟的氣泡也沒有,摩瓦桑急得直冒汗。頭次實驗失敗了。“別急,我們明天再來審查吧!”夫累密沒有因學生的失敗而欣喜,而是勸慰他冷靜,並又給了他一次機會。第二天,實驗成功了。人們看到摩瓦桑的成功是建立在夫累密半生研究的基礎上的,都為夫累密感到惋惜。但夫累密坦蕩地說:“看見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永遠都是做老師的一件樂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