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道德篇(2)(1 / 2)

第16天

見義勇為

東漢初年,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朱暉與外祖父一家人一起從田間趕往宛城。時逢王莽戰敗,天下大亂,途中遇到一群盜賊。賊人手拿著刀,不僅掠奪財物而且想要侮辱婦女。朱暉的兄弟和其他路人都驚惶失措,嚇得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這時,隻有十三歲的朱暉拔出劍上前道:“財物你們盡管拿去,但不可侮辱婦女。否則,今天就是你們的死期!”盜賊見他年紀雖小,但誌氣可畏,便笑道:“孩子,收起你的刀吧。”說完,果真拿起財物走了。朱暉後來成為東漢名臣。

每日自我提醒

見義勇為是一種敢於擔當道義。無所畏懼的道德品質。然而,現如今多少人在壞人壞事麵前不吭聲,聽之任之,事實上助長了壞人的氣焰。邪不壓正,隻要我們敢於同惡勢力作堅決的鬥爭,就一定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第17天

窮不失誌

戰國時,齊國有一年發生了嚴重的饑荒。有一個富人在路邊準備了許多食物,等待饑餓的人過來吃。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掩蓋住臉部,拖拉著鞋,神情黯然地走過來。富人左手捧著飯食,右手指著饑餓的人吆喝道:“喂,過來吃吧。”饑餓的人抬起頭來看了富人一眼,說道:“我就是不吃這種有侮辱性的施舍,才會餓成現在這個樣子的。”說完推辭飯食,繼續走路,終於因為饑餓過度而死。

每日自我提醒

一個人在一般情況下按照道德原則辦事是可貴的。但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更應該看他在生死關頭是否能一如既往,直道而行。那位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齊國人,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任何關鍵時刻,我們都不要丟掉我們的人格尊嚴。

第18天

羞恥心

某市一位副市長生活作風不檢點,極富正義感的記者將他的醜聞公之於眾,本想讓他自覺檢點自己,但他卻並不以此為恥,反而要與記者對簿公堂,狀告記者過多幹預其私人生活,要為自己討個說法。後由於群眾舉報,他因涉嫌貪汙被逮捕。經調查,他除了利用工作之便貪錢撈物之外,甚至自家所購的日常生活用品也要“私用公報”。但當執法人員問及此事時,他卻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人民的公仆,吃的、穿的、用的當然應該都是公家的。”

每日自我提醒

修身最根本的要求是為善、去惡。惡生於無恥,人隻有知恥才能自覺地為善去惡,嚴於律己。失去羞恥感。就必然會對自己的過錯不以為然。隻有把高尚的人作為楷模,把高風亮節作為標準,才能逐步養成羞恥之心,向善之心,向上之心。

第19天

尊老

一個不孝的人覺得其父老態龍鍾,已經不中用了,有一天便和兒子用筐子把他抬到後山上,挖了一個坑,準備把他埋在裏麵。這位父親對兒子說,把筐子一起扔了吧!兒子說:“還是留著吧,不然我以後拿什麼抬您來這裏呢?”父親自知自己大逆不道,擔心被子孫唾罵,便和兒子一起又把其父抬回了家,盡力服侍老人。這樣不孝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也是存在的。更有一些現代人對“孝子”有了新解,認為這是“孝順子女”的意思,對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順,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條件,而對父母則缺少了應有的耐心和責任,致使許多老人晚景淒涼。

每日自我提醒

尊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它表達了晚輩對長輩撫育之恩的感激與報答。每一個人都會有年邁體衰的一天,給你的兒女們做一個尊老的的好榜樣吧。

第20天

學會讚美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人讚美和尊重。”渴望讚美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最基本的願望。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與優點得到別人的認同與尊重,哪怕這種渴望在別人看來似乎帶有點虛榮的成分。其實讚美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是一種並非人人都會的技巧,是一種也許需要窮盡一生的智慧去領悟的哲學。用自己的心去讚美值得讚美的人和事,我們的生活才會因此而擁有更多的樂趣,別人的生活也會因為有了我們的讚美而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