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相遲到41年(1 / 1)

真相遲到41年

中國好文章

作者:段慧群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軍對日本實施全麵反攻。

1945年2月,在重慶上清寺中央研究院的一座小樓裏,他翻開那捆曬藍圖紙,神情凝重。他知道,日本民族正如太平洋孤島中一棵風雨飄搖、電擊雷劈的樹,即將麵臨亙古未有的毀滅性打擊。出生於日本的他,對這個國家是那樣熟悉,童年的一切在他眼前搖曳、浮動,他的記憶也隨之追上去……在手中的日本地圖上,他閉著眼睛也知道那兩個地方的位置,他對它們懷有深厚的感情。可是,想到日本對中國的種種罪行,想到自己的幾個親人都犧牲在日軍的炮火之下,他又義憤填膺。兩種對立的心態在衝突著,他矛盾萬分。可是,“樹的枝芽可以毀而再長,根卻不能再生啊。”想到這裏,他毅然用鉛筆在那兩個位置繪出了符號。

他,就是梁啟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

在小樓的另一個房間裏,一位年輕的繪圖員正在認真地繪圖。他按照導師事先用鉛筆繪出的符號,用圓規和三角板以繪圖墨水正規描繪。他的心中充滿了疑慮,日本正在和中國打仗,為什麼要在日本地圖上標記古城古鎮和古建築文物的位置呢?他知道,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不問。他就是梁思成的助手羅哲文。此次盟軍司令部下達的保密命令,是把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跡列表,並在地圖上標出位置,以便在轟炸中參考。梁思成與羅哲文工作了一個多月才完成任務。

當時,盟軍遇到日本本土日軍的頑強抵抗,不得不再度擴大空中力量轟炸的力度。不久,東京、大阪都遭到猛烈轟炸。

讓日本人不可思議的是,京都、奈良兩座古城奇跡般地始終未遭到真正意義上的空襲,遍布二都的宮殿、城牆和寺院也毫發無損。

這個讓日本人一直困惑不解的謎題直到1986年羅哲文訪日時才被解開。為此《朝日新聞》曾刊發了題為《古都的恩人是中國學者》的文章,盛讚梁思成的義舉;日本古建築權威福山敏男也滿懷感激地說:“梁思成先生是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戰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奈良和京都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古建築和文物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人類有共同保護的責任。”這是梁思成對文物古跡保護的一貫主張。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也不放棄自己的道義底線,再多的仇恨也不能摒棄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這是心靈世界的一種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