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性中的暗處(1 / 1)

人性中的暗處

中國好文章

作者:流沙

這是一起發生在杭州的真實案例。

一個暴雨夜,一輛小貨車撞倒了一位老人,老人生命垂危,司機是個外地人,是替貨車主人開車的,見闖了大禍,在將老人送到醫院後悄悄地“逃”走了。

車主是個婦女。家境並不好,聽說出了車禍,急急趕到了醫院。醫生對她說,老人的腿傷得很重,必須截肢。她東挪西借湊了3萬元,墊付了醫藥費。

老人做了截肢手術,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她就承擔了料理老人的責任。半個月過去了,老人的病情不見好轉。醫生告訴她,老人體質太差,很難保證以後生活能自理,而後續治療費至少需要幾十萬元。

許多病友都以為她是老人的女兒,都說老人有這樣一個孝順的女兒真是福氣。但誰也不知道,她常常在深更半夜偷偷地掉淚。

又是一個暴雨夜,她看著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想想自己,不由得悲從中來。自從發生這起事故,她債台高築,小店也沒法開了。她突然憎恨起這個老人,為什麼那個雨夜會出現在馬路上,為什麼要橫穿馬路……她的生活已經被這個老人毀了。她的後半生將為這起事故埋單。她突然用被子捂住了老人的臉,拚盡了所有力氣……

老人暴斃在病床上。她歸案後,許多認識她的人,都不相信她會殺人。

一片雪花落在樹枝上,樹枝不會斷,但雪花不停地落在樹枝上,樹枝就會慢慢下垂。當最後一朵雪花飄落時,樹枝“嘎”一聲斷了。人性如同樹枝,也有斷裂的可能。這就是人性中的暗處,也就是人的“原罪”,它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私、貪婪、嫉妒、凶殘……正因為它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這樣浮躁、喧囂,這個世界才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和問題。“原罪”總是躲在暗處,一旦具備時機,它就會像怪獸一樣出來,吞噬別人,也吞噬自己。

複旦大學的投毒案,隻因為桶裝水引發的口角,他竟用致命的鉈鹽殺害了舍友。當他歸案後,那麼多的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平時是一個生活積極、樂觀開朗的人。複旦大學投毒案引發了網友關於“性本善、性本惡”的討論。持“性本善”觀點的人認為,人生來是善良的,如果長大後變得邪惡,那是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的。持“性本惡”觀點的人認為,人之初是邪惡的,所以需要後天的教育和修養,去掉惡的本性,才能不斷自我完善。

而現在有一種折中的觀點認為,人之初,性本無,既沒有善的一麵,也沒有惡的一麵。因為人剛出生時,善惡都是隱性的,善惡就像兩個開關,就看最後按動了哪一個。而按動開關的是“環境”。它是最重要的一個推手,能觸發人們內心的動機。

現在,人們攀比、競爭,把別人看成對手乃至敵手,很多人可以說是道德底線全無,隻謀求最大利益。麵對名利的誘惑,利益的驅動,一些人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可能撕破臉皮爭個高下,甚至你死我活。這樣的環境,等於按下了“惡”的開關。

我們都在等待這個社會好起來,但社會能自己好起來嗎?我們認為需要道德重構、需要“重典”,但最終指向的是我們自己,需要“修理”的也是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在痛罵社會,詛咒別人。事實上社會好的話,有我們的一份功勞;社會不好的話,也有我們的一份罪過。

社會問題終極到最後,其實還是人性問題。古人主張個人修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在如今這樣的功利社會中,還有幾人能堅守古人的人格理想?我們確實失去了習慣已久的那種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道德規範,而新的道德規範仍在繈褓之中。